他以48年村党支部书记的履历,成为在中国这个最小官位上任职时间最长的人。
他领导的华西村从昔日人人穷得没饭吃,发展到今天户户住别墅,家家有汽车,人均存款超过百万的“天下第一村”。
他就是让9亿中国农民为之骄傲的江苏无锡江阴市华西村的老书记、农民思想家吴仁宝。
他传奇的人生穿越半个世纪的风雨,成为中国农村大地上一面不倒的旗帜。
他,靠了什么?
老人点上一支烟,慢慢抽了几口:“我是穷过来的,看到有人穷我就心疼,最大的心愿就是让穷人过好日子,这是我的原动力。还有,我是信仰共产党的。无论任何时候,我坚信一点,共产党是要为大多数人民谋幸福的。什么是社会主义?人民幸福就是社会主义。正是凭这个信念,我走过了一生。”
他从来不是潮头上的“先进”,但历史一次又一次检验了他的正确。他说:“实事求是是我的灵魂!”
吴仁宝坦言,他是一个从不想当“先进”的人,但是历史却一次又一次检验了他的正确。他的“法宝”有两条:一是与上下两头保持一致,二是实事求是。
1958年农村刮“五风”,吴仁宝此时任华西村前身23大队党支部书记。在公社召集的村干部报产量放卫星的会议上,各村的数字像竞放的气球,一路飙升,最高报到了亩产1万斤,而吴仁宝只报了3700斤。尽管如此,回到村里,他还是挨个找到生产小队长做检讨:“我说了假话,我错了。我们内部可不能再说假话,内部假了,粮食都卖了,老百姓吃啥?”
很多年过去了,吴仁宝依然常常提起这段自己说假话的旧事。他说:“要能坚持实事求是不说假话,就得心里没有包袱,不想升官,不想当先进,只有这样,你讲的话才能真正为老百姓负责,为党的事业负责!”
吴仁宝就是凭着这 “两个负责”,把实事求是坚持了一生。
当中国农村上下都在“割资本主义尾巴”时,吴仁宝却认准了“无农不稳,无工不富”这个理,领着华西村偷偷地办了一个小五金厂。这个小厂子一年为华西村创利30多万元。几年里,靠这笔钱,全村人住上了新瓦房,人均分配从130元上升到220元。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农村开始经历一场新的重大变革,以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签下“分田到户”的秘密契约为引子,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为标志,“分田到户、包产到户的承包责任制”迅速在各地推开。面对这场全国性的改革,以集体经济壮大起家的华西村怎么办?
实事求是的思想依然是吴仁宝的准绳。他认为,中央政策的意图其最终目的是让农民富裕起来。在那些地少人多,长年的大锅饭严重制约生产力发展的地方,分田到户是非常必要的;而华西村每人只有半亩地,集体经济已经十分壮大,农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为什么一定要分呢?他在村党支部会议上说:“华西村现在的头等任务是要更大力度地发展集体经济,让大伙儿的生活更加富裕,全面富裕!这也是社会主义,而且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华西村没有分,它实事求是地坚持了自己的路子。20年之后,它以雄厚的集体经济为后盾,使这一方土地上的人成为中国最富裕的农民。
有着50多年党龄的吴仁宝,真的如一些人所传是料事如神的“奇人”吗?并不是。他只不过是一辈子老老实实地遵循了党的一条最朴素而又最本质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仅此一点,已足以传达出这位农民思想家的可贵。
他曾多处逆境,但从未放弃过身上的责任;贫穷的农民能过上好日子是他最大的幸福。他的格言是:“有福民享,有难官当!”
在华西村,不少人告诉我们,吴仁宝是一个心肠很软的人,他最受不了的就是看到别人受穷。能让自己的农民兄弟姐妹过上幸福的生活,是他最大的幸福。为此,他留给自己的只有4个字——担当、奉献。
1992年3月1日,是吴仁宝久旱逢甘露的日子,这一天,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见诸报端,他欣喜若狂,当天夜里2点急召全村党员干部开会:“中国新一轮经济发展马上就要到来,我们要紧紧抓住机会!当前压倒一切的任务是‘借钱吃足’!”
短短几天内,华西用筹来的几千万元一下子“吃”进了一个月后价格翻了几番的上万吨铝锭、钢坯,迅速投入随即上马的村办企业生产中。当别人还在学习领会邓小平南巡讲话精神时,华西已经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一路飞奔。
它先后实现了“电话村”、“彩电村”、“空调村”、“汽车村”、“别墅村”,到21世纪,一些村民已经搬进了第5代住房——高档豪华的欧式别墅,一幢价值300多万元。华西以它如日中天的发展,证明着社会主义的光明灿烂。
这里是吴仁宝的家。当我们第一次走进去,惊讶得说不出话。无法想像在这里的农民都过着如天堂般生活的光景,这位天堂般生活的第一创造者竟与老伴依然住在华西村上世纪70年代的旧楼里,房间墙壁已多处剥落,家具老旧,唯有主人与众多国家领导人及天下各界人士合影的满墙照片,显示出这幢老房子的不同寻常。
1999年至2004年,华西镇人民政府奖励给吴仁宝个人5000万元,他笑笑:“我要那么多钱干吗?不要,还是留给村里,留给老百姓。”
吴仁宝的幸福究竟在哪里呢?
我们结识了村民黄永高。这是一个残疾农民,原是与华西村相邻的华明村人,两岁时不慎摔弯了脊椎骨,落下终身重度驼背。1982年的一天,已是35岁仍单身一人的黄永高来到华西一家工厂门口,摆了个小摊子给人修鞋,天下着大雪,他蜷缩着身子,手上裂着一道道血口……
吴仁宝路过他的身旁,停住了脚步,姓名、家世一一问到,最后说了一句话:“你到我们华西来工作吧,我们正在建设一个宾馆……”。
“我?能行吗?”黄永高流泪了。
“行!”吴仁宝用力点点头。
就这样,黄永高进了华西,不仅有了工作,38岁那年还同一位同在宾馆工作的四川籍姑娘相爱,后来又结了婚。2004年,黄永高的儿子读到高中,吴仁宝又把他们一家调进了500多平方米的别墅。
听说,在华西村像黄永高这样有残障的人还有很多,但他们都过着富足的好日子。
从这些最普通、最弱势的农民的幸福中,我们最终深刻地读懂了吴仁宝的幸福。
“口袋”、“脑袋”都要富;“一分五统”村村富。他说:“共同富裕是我毕生的追求!”
有一位德国政要到华西村参观后,说了这样一句话:“华西村的富裕,让我们亲眼见到了马克思早在100年前所畅想的那种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真正富裕。”
这是一种怎样的真正富裕呢?
在华西有一个常令外人敏感的话题,那就是它所实行的分配制度。华西村规定:凡村办企业的工人,每人每月只领取50%的工资,其余50%存在企业作为流动资金,到年底一次兑现。奖金通常是工资的3倍,80%作为股份投入企业,第二年开始按股分红。
有人给华西下了一个十分严厉的判断:在华西没有个人财产的自由支配权。
对个人的财产没有自由支配权的人们,该是有着种种不满。不料,当我们向碰到的每一个普通村民提起这件事时,他们无一例外地都充满了喜悦:“这样好啊!要不我们怎么能住别墅、开汽车。再说,钱存在村里,还可以分红,富了集体,也富了个人。”
“那你们要用钱怎么办?”
“遇婚丧嫁娶的大事,向村里打个报告,需要多少取多少。平常的生活不缺钱花,有大病村里都包了;米面菜油、各种副食村里发的吃不了,每人每年还有3000元餐券在村里的大饭店免费吃饭。”
吴仁宝说:“华西村没有暴发户,没有贫困户,只有家家户户富。”这句简单朴素的话语,道出了社会主义所追求的富裕的本质。
在华西村还有一种景象常让外来者感到惊异,那就是以各种形式存在、渗透于华西人民生活方方面面的中国优秀传统思想道德的教育。而这正是吴仁宝“共同富裕”思想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即:农民不仅要“口袋” 富,还要“脑袋”富。而“脑袋”富了,“口袋”才能永远地富。
吴仁宝的“两富理论”富到了农民的根子上。
华西最让外来者开眼界的是这片土地上“一分五统”的大格局,这是吴仁宝“共同富裕”思想的杰出创造。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当华西村开始富起来时,吴仁宝的眼光就开始投向了周边的村子。他从来不是一个只知端自己饭碗过日子的人,而是一个有着宏大悲悯之心的共产党人,只要看到有人受穷,他就不甘。
华西旁边有个前进村,1988年华西成了“亿元村”,这个村到年底却连干部的工资都发不出来,还倒欠村民6万元。那一天,外面雨雪交加,村委办公室一屋子干部长吁短叹。就在这时吴仁宝推门走进来,拿出10万元现金:“先把欠村民的债还了,再把年过了。”所有的人都落泪了,没等道出感激的话,吴仁宝又说:“我们华西出500万元,帮你们建一个厂,赔了是华西的,赚了是你们前进的,怎么样,干不干?”就这样,前进村第二年建成一座化工厂,当年赢利50多万元,3年后利税达到500多万。
像前进村这样得到过华西帮助的村子很多。渐渐地吴仁宝发现,这些村的好日子并没有持续发展,这让他对帮扶问题有了新的思考。常言“船小好调头”,但在全球经济大市场的条件下,已是“大船才能抗风浪”。于是一个吸纳周边村子建立“一分五统”大华西的设想在他的脑海里逐步形成。
所谓“一分五统”,即:村企分开,并入华西的村子仍由本村村民自治选举村委会;由华西集团经济统一管理,干部统一使用,劳动力统一安排,福利统一发放,村建统一规划。
从2001年开始,一批又一批村子以百分之百的签字同意先后并入华西,到2004年,华西已由原来的面积0.96平方公里、人口1600多人,扩展到方圆30多平方公里,下辖16个村,人口3万多人。78岁的吴仁宝深情地说:“到我80岁时,所有大华西的村民都要搬进别墅、新房,让他们人人都能享受到‘中康’的幸福生活!”
这是一个信念如磐石的人,是一面深深扎根在土地上的共产党人的旗帜!
新华社记者 张严平 孙彬
(据新华社北京1月1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