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6版:文教科卫新闻
3  4  
CEB 版 PDF 版
杂技成为我省 乡村舞台“轻骑兵”
歌声压寒风 劲舞慰工人
松阳高腔“重出江湖”
10名小学生获10项国家专利
社区医院 “医药分家”
“福”到农家乐
“福”到农家乐
八旬翁编印《宁波乡土谚语》
每年聘万名高校 毕业生到农村任教
让老鼠成为稀有动物
“老中青少”四代书法作品同台展示
一大型陵园墓主 疑为秦始皇祖母
高学历人士阅读状况堪忧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zjrbneirong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1月1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濒危剧种焕发生机
松阳高腔“重出江湖”
  本报讯 (记者 庄千慧 聂伟霞 报道组 杨卫中) 最近,丽水处州松阳高腔剧团不断传出好消息:剧团去年8月下旬开演以来,目前已经累计演出90场,创该剧种20多年来持续演出时间最长纪录,而且春节期间的演出日程也已经排满。一个濒临消亡、被列入我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稀有剧种,怎么会在当地群众中引起轰动呢?有位业内人士分析指出,来自婺剧等当地剧种中武行艺术的渗透,灯光、音响等现代道具的点缀,加上市场化的经营理念,是松阳高腔这一古老艺术复苏的动力所在。

  去年3月份,原丽水市丽新婺剧团负责人曾旭芬和职员郑家元了解到松阳高腔有“嚼头”,便舍弃婺剧演出,到松阳高腔发源地——白沙岗、周安两村招兵买马,投资20多万元,成立了有30多名演职人员的处州松阳高腔剧团。

  在努力寻找复兴松阳高腔的切入点时,抓准了观众心理,在不影响松阳高腔艺术特色的前提下,将婺剧表演艺术中的一些武行动作“移植”到高腔的表演中,将两个原来在婺剧团工作的山东籍演员请到剧团担任武行角色,在演出开场时,这两个演员便在台上筋斗连连。熟谙丽水当地戏剧艺术的郑家元认为,原来的松阳高腔是武戏文演,武行角色在戏里虽有但不鲜明,造成松阳高腔在观众中印象淡薄,适当加浓武行角色,能吸引观众,提升观众的兴奋度。

  据了解,松阳高腔最具艺术特色的是它的古老唱腔。为保持特色的原汁原味,其唱腔必须保存古朴韵味,这势必会给观众带来欣赏上的困难。现在剧团利用幻灯播放字幕,使观众易于看懂唱腔。同时,演出配以灯光、音响、布景等现代道具,增强了艺术效果。在望松乡五都阳村,60多岁的村民纪日柱就说,演出虽然是露天搭台,但在灯光照射下,舞台变美了,一些动作很引人,演出7场他场场都看。

  好酒还须勤吆喝。这几个月来,处州松阳高腔剧团同仁每天开着摩托车到山村去承接演出业务。行内人士都知道,政府重视固然重要,但一味依赖文保这个“象牙之塔”,只能使艺术本身僵化。要使戏剧艺术复活,其生命力还是在艺术自身的创新,在于拥有市场和观众。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