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正以自己独有的魅力吸引来自世界的目光。作为中国民营经济的发韧地,温州已在最初的赛跑中领先一步,但征途漫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任重而道远。未来几年,是温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全市人民将紧紧围绕“发展活力温州、提升实力温州、构建和谐温州”,不断增强综合竞争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争取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
优化布局
提升产业
向来富有创造力的温州人相信,通过几年奋斗,一个壮观的“三色产业带”将出现在瓯越大地上:以高速公路、铁路、城市群为依托的金色产业带,以海洋与港口资源为支撑的蓝色产业带及以山水资源为优势的绿色产业带。在“三色产业带”之间,吃尽了“低”、“小”、“散”苦头的民营企业越发感受到自主创新的魅力。通过自主创新,塑造民族自有品牌,走培育品牌、提升品牌、经营品牌之路,已成为温州民企的共识。伴随着半岛工程等一批临海工程的竣工,温州“一港、两岛、三江、四湾、五区”的海洋经济发展新格局将更为清晰,海洋经济强市将成为温州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特色。
全面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在温州得到更好的推进。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将逐步建立起来。温州农民的负担将进一步减轻,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将取得突破。在土地资源紧缺的环境下,高效生态农业将得到进一步鼓励和扶持。计划到2010年,全市形成年销售额5000万元以上的加工型、外向型农业企业100家以上。在新型乡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下,村级集体经济得到进一步壮大,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图景将逐步展现在人们面前。
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
城市化和城市进程,将成为温州经济社会新一轮发展的突破口和重要载体。温州人民翘首以盼的洞头半岛工程一期即将建成,瓯江口区域将成为温州城市东移的拓展区、高层次产业的集聚区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由此推动温州城市发展真正由“瓯江时代”向“东海时代”跨越,由滨江城市向滨海城市迈进。伴随着环境污染整治逐步取得成效,一个风情浪漫的滨海城市将带给人们无限美好的享受。
着眼于可持续发展
未来几年,温州将进一步突破土地、交通、能源、水资源等要素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为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为民营经济实现新飞跃创造条件。政府将进一步加快金融改革步伐,深化“信用温州”建设,加强产品质量监管,逐步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健全资源配置的市场化机制。加大力度推进招商引资“一号工程”,进一步提高吸收外资的质量和水平。积极推进“以民引外”、“民外合壁”,鼓励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建立战略联盟。积极参与“长三角”城市群合作,参与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战略部署的实施。
加快建设
文化大市
向来在经济领域一马当先的温州人,对文化建设的浓厚兴趣也逐渐显露出来。文化是构成现代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已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加强和改进公民道德建设,丰富和发展“敢为人先、民本和谐”为主要内涵的温州城市精神,积极营造大气开放、创新创业的人文环境,将进一步得到落实。温州将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形成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文化设施网络,努力构建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教育方面,努力缩小城乡办学条件差距,解决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等群体的就学问题。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打造人才培育基地,创新人才机制,促进人才集聚。切实增强文化软实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关注民生,促进和谐
民生问题始终是温州市委、市政府关注的重点。未来几年,全市人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将得到进一步完善,努力使人民群众青有所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政府将在百姓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基本社会保险方面进一步着力,通过建立可靠稳定、来源多样的社会保障基金筹措机制,提高社会保障能力。通过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加强构建自然灾害综合防御体系,继续实施“和馨行动”,使百姓在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中真切感受到“平安温州”的温馨和谐。
温州人民正满怀豪情地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道,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绘就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宏伟蓝图,把温州建设成为区域性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集散中心,建设成为机制活、商机多、投资回报率高的创新之城、活力之市,建设成为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协调发展的宜居、宜商、宜创业的好地方。 (范 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