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庄千慧 聂伟霞 报道组 叶秀华) 近日,景宁畲族自治县郑坑乡塘丘村的蓝庆祥、蓝松平等4名青年人当着一拨拨来畲乡旅游的客人,熟练地表演起当地畲族传统舞蹈,使这个被列为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数名畲族老艺人能表演的濒危艺术,在年轻一代中得到传承。目前在景宁县,挖掘、保护各种畲族民间文化艺术,已成为当地建设民族文化的重要举措。
该县注重对年轻一代进行传统艺术情感培养。2005年4月份,该县在当地鹤溪镇民族小学挂牌成立了张春畲族民间艺术传承学校,将普查中所发掘的36个民间艺术项目向学生们作系统讲解。学校还成立畲语红领巾广播站等组织,在学生中开展学习民族语言、歌舞等。在英川镇,当地计划建菇民戏传承学校。
大漈乡历来盛行生产陶瓷罐,人称“大漈罐”,当地仅有一位名叫潘仁根的74岁老人掌握传统制罐工艺。为了使这独特的传统工艺不致失传,乡政府在资金困难的情况下,拿出几百元补助给潘仁根之子,委托他学习他父亲的制罐手艺。同时,乡里还在当地学校建起4个制罐实习作坊,让小学生有机会接近传统民间工艺。
政府的举动也带动了城乡群众自觉保护和接受地方民间艺术的积极性。像英川镇流传着一种已有五六百年历史的地方剧种菇民戏。一年以前,这个历史悠久、唱腔优美的地方戏只留下两名70多岁的老演员。当地老干部吴根深等出面,请地方人士捐助资金,对该剧种进行发掘抢救,请老艺人对年轻学员进行口传身教,记录整理出20来个剧目。目前,组建不久的该镇菇民戏剧团共有35人,17名演员中年轻人就有15人,目前已能表演11个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