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不足是我国当前经济的突出问题。在拉动2005年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相对于进出口贸易和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消费相对滞后。数字显示,自2001年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率高达22.5%,而消费仅增长10.7%。消费不足已经成为抑制我国经济增长的一大因素,因而“十一五”期间将突出强调消费。但目前在消费拉动内需增长的路途中,还有数个拦路虎。
行政性垄断:消费需求的“抑制器”
社会消费不足,物价自然低迷。奇怪的是垄断性消费品价格雷打不动、居高不下。住宅、通信、教育、民航等似乎永远“就高不就低”。各大航空公司票价大战打得“吐血”,但联手“封杀”廉价航空公司时则“同仇敌忾”。近来春秋航空、奥凯航空“廉价航空”路断,海南航空低价票被“联手狙击”,都是活生生的例子。
去年以来,国内液化气价格几乎上涨了50%,有些地方许多居民被迫改用煤球。但日前在“中国天然气国际峰会2005”论坛上,中国三大石油巨头仍在极力维护进一步提高天然气价格的“正当性”。
事实表明,不正当的垄断价格对于中低收入阶层的消费制约最为明显。当前我国消费需求主体正从少数巨富和集团向普通居民转移,这种抑制作用更为明显。能源涨价对开豪华车的人来说影响不大,但会使城市低收入家庭放弃天然气,农民则可能停止使用拖拉机而套上牛车。
只有政府“会花钱”,百姓才“敢花钱”
现在居民储蓄额虽高,但更加严重的是政府储蓄和企业储蓄过高。财政收入连年大幅增长,有时甚至闲置,外汇储备也是超速增长,这些都是政府储蓄。还有很多政府的投资支出,也是储蓄转化的。
政府储蓄过多意味着公共消费不足,该花的钱没有花,尤其社会保障及福利方面。在市场经济成熟国家,社会保障及福利方面的公共消费是政府最主要的支出,占GDP的比重大都在30%左右。而我国这一比例相当低,以提出“拉动内需”口号的1998年为例,这个数字为1.5%。要知道,刺激消费首先要考虑的不是“怎么让百姓掏腰包”,而是“政府能够做什么”。
世界银行去年11月发布的《中国经济季报》指出,公共财政措施对扩大消费作用至关重要,而且有助于建立资源节约型、知识推动型和更为公平分享的经济增长方式。政府开支从投资转向医疗卫生和教育,从物质基础设施转向社会基础设施,将直接降低国民储蓄和投资,扩大消费,同时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十一五”期间突出强调拉动内需,表明我国改革开放正在进入一个全新阶段。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严格执行企业最低工资制度,到减轻普通居民住房及汽车消费税费负担、停止对小排量汽车使用限制等,可以预见,这些措施的实施,将有利于加快释放被“收藏”的消费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