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5版:新闻周刊·社会
3  4  
PDF 版
《绝望主妇》为何 不敌《大长今》?
腊八节会变成民间的慈善节吗?
施善民俗陶冶心灵
腊八粥 一年更比一年香
腊八节能成民间慈善载体吗
附件:腊八节的三个传说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zjrbneirong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1月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施善民俗陶冶心灵
  中山中路381号门口的老人是每年都要熬粥的。今年因为熬粥的领头人——76岁的莫长根搬家了,这项做了15年的善事无法再继续下去时,老人们无不流露出留恋的神情,一个个惋惜地说:“我们都做了15年了,去年光糯米就买了350公斤,早上8点多就分完了,有那么多人来喝粥,我们比谁都高兴,可是今年这种高兴找不回了。”老人们觉得今年没了腊八粥,那种复杂的心情和失落感真的难以言表。

  “这是对民俗传统的一种真情留恋。”吕洪年教授说,“腊八节施善祈福的文化,因为和古代一些‘乐善好施’的民间慈善有相似之处,所以大家总会把它和民间慈善连在一起,这样也就更加洋溢着人间的温情,无论是在施予还是受收,都会感受到一种相互的温暖。这就是腊八节演变的结果。”

  他说,据查考,南宋周密在其《武林旧事》著作中记载,在腊八节这天,各大寺庙与杭州民众就有吃腊八粥的史事。从这条记载来看,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发展到后来,除了一些寺庙还一直延续救济施善的传统以外,也成了旧社会里一些人作为自己行善好施的一种标签,搭个竹棚施碗粥,装出一副济贫扶困的面孔。而一些商铺药行也会在年终,拿出一点蝇头小利搞个施粥散福的活动。腊八节也因此慢慢地融合了一些民间慈善的内容和含义。

  腊八节之所以能够传承至今,重新走进人们的生活,而且一年比一年“火”,气氛一年比一年浓,那是因为腊八节在时代的变迁中,沉淀下来的是一种祈求平安吉祥的民间风俗,是一种民间慈善的温情文化。正是这种传统文化的重新挖掘和利用,如今的人们才看重喝腊八粥的意义,而蕴涵粥中的温情和真诚也更让人乐于接受。

  一些药店也正是抓住这一点,比如方回春堂这家有三百多年历史的老药店,他们除了把腊八粥按传统的配方熬制以外,还另加了一些对人体有滋补健身的药材:淮山药、枸杞子、茯苓、米仁、桂圆,熬制过程的认真和负责,使得人们更加信任和喜爱有加。

  这点在昨天的采访中得到了印证。当时有一家电视台要求晚上能进入熬粥现场拍摄一些镜头,这要求被馆长一口拒绝,理由是“怕人投毒”。虽然这个理由有点可笑,但连他们自己人到熬粥现场,都要凭特制的证件方可出入。也许不过是出于某种传统习惯,但可以感受到他们做这件事的认真。

  该馆长毛海加说:“这是我们的传统,一直是这样做的,从未改变过。当初施腊八粥,就是考虑到自身是从事‘看病救人,行善积德’的善业,所以才与腊八节这中国民俗文化相结合。没想到一开始就受到了大家很好的响应,这种效果和捐钱捐物是无法相提并论的,就像我们三百六十五天为来馆里的人免费提供保健药茶一样。因为整个过程都充满了真诚和温情,无论对谁都会起到一种陶冶心情的作用,而现在社会上最缺的就是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和温情,缺的就是大家相互的祈福和相互的祝愿,这种氛围不是捐几件衣物和金钱所能营造的。”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