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2月24日,西方人的平安夜。以“坚定的无神论者”自称的张仁杰,几天前就和清华大学学生爱心协会的段冰、曹恩祥商量好,来一次“平安夜送温暖”活动。
晚上10时,估摸着乞丐们该回到露宿点了,三人背着碗装方便面和热水瓶,沿路寻访。每递上一碗冒着热气的方便面,张仁杰都说,赶紧回家吧,这里会把你冻坏的,没有钱我帮你买车票。有个乞丐已经睡着了,张仁杰在他身边放了三碗没拆封的方便面。
大学生们管张仁杰叫“张记者”,而实际上,他并没有工作。2005年夏天,他建起了自己的个人网站——“感恩中国”。
他在背包和相机上,贴上了“感恩中国”的不干胶贴纸,就像电视台的话筒上装饰的台标那样。遇到真正的记者时,他也会毫不含糊地自我介绍说,我一个人,既是总编、摄影,又是编辑、记者,我们是同行!他有他的道理:网络也是媒体嘛。
这个“光杆总编”这样介绍自己的生活:白天骑着自行车穿梭在五道口附近,观察乞丐们的行踪,用那台二手数码相机拍下他们的生活,到了晚上,再逐个巡访乞丐们的落脚点,看看他们是否安睡。他常常等到夜里12点以后,去敲楼上朋友的房门,把网线插到人家的网络端口上,再回到自己的小屋,把拍摄的照片倒到那台二手电脑里,再更新网页——他没有钱装网络,只有等别人睡觉了,才能“蹭”网用。
张仁杰对五道口地区的乞丐情况了如指掌。走在路上,他会忽然指着一个电话亭说,瞧,那里晚上住着一个老头儿;一会儿,他又指着一家商店门口说,这里前天新来了几个卖花的小孩。
王雪萍,就是张仁杰在西苑菜市场发现的“小乞丐”。她两手像海豚的鳍一样翻在背后,两腿也因畸形无法站立,坐在一个安装了4个滑轮的木板上。王雪萍患有先天残疾,被父母遗弃,幸亏三个热心的老汉收养了她,并抚养了十几年。去年,70岁的大伯带小雪萍来北京,打听治病的法子,却被告知,至少得20万元才能治好。为了筹集治疗费,大伯带着小雪萍开始乞讨。
他们很容易让人产生怜惜:大伯的腰不好,永远驼着背,头发全白,鼻子因为常年感冒流鼻涕,被捏得通红,眼珠泛着灰色,浑浊不清。他把绳子搭在肩头,另一头系着小雪萍坐着的木板。小雪萍一口一声叔叔阿姨,特别乖巧伶俐。
张仁杰觉得该为他们做些什么,可他自己连工作都没有,他甚至不能带小雪萍回家住——他的那个所谓的“家”,月租金只有50元,是楼梯下隔出的一间只有一米宽、两米长的没有窗户的小房间,小得连一个人转身都困难,一个钉在墙上的小书架、一张小书桌、一把小椅子,占据了全部的地面空间。
每天回来,他必须先关上门,转身,摊开双臂、叉开双腿,抵在墙上,像只壁虎一样,爬到书架上面,把折叠床板放下——这就是他的床了。床头还堆着一些杂物和衣服。张仁杰总是开玩笑说:“我这屋子,比空间站的利用率还高。”
王雪萍和大伯乞讨,每个月收入400元,去掉150元的房租,加上一些开销,最多只能攒200元。什么时候才能凑够20万元呢?张仁杰想到了网络:商业网站每天都有好几千万访问量,把王雪萍的图片放上去,让更多的人看到,为她捐款。
在联系商业网站屡屡碰壁后,他想到了自己建网站。在朋友的帮助下,张仁杰把自己的博客改成了个人网站。他给网站取名“感恩中国”,主要刊登反映乞丐们生活的纪实图片和文字,希望“唤起人们的知恩、感恩之心”。
通过“感恩中国”和其他热心人的介绍,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儿童希望救助基金为王雪萍提供了6万元的手术费用。小雪萍脚部矫正手术已经在东直门医院完成,预计半年后可以下地走路。
和小雪萍住一个病房的,是来自福建的一对双胞胎兄弟:小文和小武。他们患有脑瘫,双腿畸形,只有拄着拐棍才能勉强站起来,要父母拉着板车送他们去学校。在福建媒体的帮助下,残联、妇联和好心人给他们凑了1万多元来北京治病,却被骗子骗去了一半。张仁杰知道后,帮着他们查找骗子、联系善款。孩子们都叫他“感恩叔叔”。
“感恩叔叔”对未来有很多设想:等网站流量大了,等有人给网站捐钱了,除掉自己的生活费,其他的全设“感恩中国”基金,给小雪萍这样的孩子治病。但眼下,他显然连自己的生活也安排不好。
来北京一年了,除了当过短期的健身教练和家教外,张仁杰还没有正式的工作。带来的3万元存款,只剩下不到5000元。他毫不遮丑:自己身上穿的厚运动裤,还是大学生给的。
这很容易让人对他的事业产生质疑,但他自有主张。“我的网站一定会发展得很好,或者,我去办公司赚钱。”过一会儿,他又神秘兮兮压低嗓门儿说,“其实很多人看上了我的网站域名,想收购呢。实在不行,我就把网站卖掉,再找份工作,总能多养几个孩子吧。”
按照张仁杰自己的说法,他在北京还是“认识几个有身份的朋友的”。和那些朋友交往,以及对乞丐的关注,常使他感觉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里。
一旦有人质疑,他为什么不请朋友协助解决小雪萍、乞丐们的难题,他就迟疑了。过一会儿,又说,其实我也想过,我给那些企业家的孩子拍照片,印出来专门给他们送去。等熟悉了,再和他们说捐助的事,我相信日子久了,他们肯定会捐钱的——他们反正也不在乎这么一点钱,有的人身家好几个亿呢。
2005年12月初,北京骤然降温。张仁杰更加频繁地往五道口城铁桥下跑。“我常常在深夜悄悄地摸摸老人们的鼻息,万一他们晚上冻死在这里怎么办?”张仁杰担心地说,“那几天最怕北京会下雪。”
12月5日这天,北京的气温降到了零下9摄氏度。张仁杰照例到五道口附近“巡街”。远远地看见一个瘦小的老太太,迎着风颤颤巍巍地挪动着,两手紧紧抱着一团破棉衣。他带老人去附近的小饭馆吃了一碗热汤面后,把老人送到海淀区救助管理站。
临走时才发现,这位叫于雅珍的老人,双脚只缠着几层塑料袋,冻伤的脚面已经开始流脓。张仁杰二话没说,把自己脚上的袜子脱给老人。平安夜前一天,他第三次来到救助站。老人脚上的伤口已结疤,他这才稍稍松了口气。
12月30日,天气阴沉下来,似乎要下雪了。张仁杰看完王雪萍,去清华大学学生爱心协会搜罗了些旧衣物,送给那些乞丐,又帮他们搭好简易棚子。路上,他忿忿地对同去的记者说,我最讨厌那些把乞讨者称为“骗子”的人了。有人说这些乞丐白天化装乞讨,晚上穿得漂漂亮亮地去肯德基吃饭,这怎么可能啊?我天天跟踪他们,他们连睡觉的地方都没有。
他有时也冲乞丐们发火:“上次给你的衣服呢,怎么不穿,是不是又拿回家给儿子媳妇了?”“都快过年了,你怎么还不回家,让孩子和你一起受冻!”
当看到上周刚被自己送上火车的“老张”又出现在城铁桥下时,张仁杰真的生气了。前阵子,有38个老人住在这里,他好不容易劝走了一批又一批。老张那批人走的时候,张仁杰自己掏了280元钱,给他们买了7张火车票。可眼下,他们又回来了!
这种寒冷的天气,很容易让张仁杰联想起自己的童年。他家经济条件不好,十几岁时,他流浪到郑州,一度靠捡垃圾为生。幸亏遇到一个好心人,送他去武术学校学习,还给他生活费。他认这个好心人为养父。正是从那时起,“感恩”的种子,悄悄种在了张仁杰的心田。
养父夫妇都过世了,张仁杰觉得,帮助别人也是一种“感恩”。在决定帮助王雪萍之初,他并没有想到自己会投入那么多情感。“你瞧,雪萍做手术我得管吧,恢复我得管吧,等她将来好了,上学我也得管吧,还有小文、小武,还有那些城铁桥下的老人,他们虽然和我没有直接关系,可看着他们我的良心受不了。我起码送走过几十个老人,能让他们回家过年,我就放心了。”
有时,他也承认这些事情会让自己变得很烦。因为他从来不曾预料,帮助别人,会把自己的生活也卷进去。他只有21岁,至今还没有找到工作。
“靠个人的关注是一种心态,靠政府的关注是一种制度。我希望能唤起政府的重视,只有靠制度救助,才能最终解决问题。”
有人曾质疑,张仁杰这种义举背后的利益动机。对此,他解释说,这多少受到几个韩国人的感动——他们每天早上8时左右,会在早点摊上买上热腾腾的豆浆和包子,分发给城铁站下聚居的乞丐。
老人们都知道送他们早点的是韩国人,但对这个时不时出现在他们面前的张仁杰的身份,都不甚清楚。他们穿着张仁杰和爱心社大学生们送来的衣服,对张仁杰的镜头也不避让。但他们要求:你可千万别把我们的照片卖给外国人啊!
原载《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