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2月29日,全国首家县区级担保业协会在杭州市余杭区各担保机构和众多企业的期盼中宣告成立。
余杭区担保业经过5年的发展历程,实现了互助型与商业型担保机构共同发展的模式创新。目前全区有担保机构16家,注册资本1.5亿元,已累计为中小企业贷款担保1515笔,担保额达19.95亿元,有效缓解了全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据统计,已累计新增销售收入31亿元,增加利税3.79亿元,增加就业5451人。
政府的“添油”机制
担保机构由“蜡烛”变“油灯”
余杭区早在2002年就出台了《余杭区镇乡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操作规范和扶持发展若干政策》,并于2003年、2005年分别对扶持政策作进一步修改。为此,区财政不但设立了创业资助资金:对符合条件的担保机构进行创立资助,注册资本达到1000万元的,给予30万元补助,超过1000万元的部分按超出金额的1.5%给予资助。而且还设立了风险补偿金及奖励资金:根据平均担保余额的放大倍数分别设置补偿比例。2004年担保机构共得到区政府的补助461万元,预计2005年将达800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全区除了6家区级层面的商业型担保机构外,另10家镇乡互助型担保机构,至2005年10月底累计办理担保贷款1086笔共9.24亿元,没有发生一笔坏账。
对于这种融资模式的创新,杭州市余杭区担保业协会秘书长、余杭区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主任龚惠中认为,主要在于余杭区特殊制度设计的推动。
据介绍,在全区近1.4万家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和微小企业占90%,政府深感这类企业普遍“信誉比较低,创业冲动大,资金很短缺”。为此,鼓励组建民间资本为主的“社区会员制、服务非盈利”的信用担保公司,而政府则为这支已点燃的蜡烛“加油”、“撑腰”,这样成功地将政府信誉和银行的市场行为链接在一起,同时社区化封闭式运作,还较好地化解中小企业融资中信息不对称的难题。在实践中还根据《担保法》的规定,又加入了反担保环节,使整个风险控制制度渐趋完善。
确保互助型担保机构
始终为小企业服务
时下流行一个观点,总认为担保公司越大越好。其实,大公司喜做大业务,如果个个都是大公司,小企业融资又难于解决了。
而余杭区则看到这两类担保机构不是谁优谁劣的问题,而是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形成互动和互补局面,尽可能扩大服务面。互助型担保机构的会员企业通过担保机构培育,成长为有土地和房产权证而能直接向银行融资后,就支持其股权转让,退出担保机构,然后吸收符合条件的小企业入股,这种制度设计的最大优点就在于确保互助型担保机构始终把服务方向瞄准小企业。
但是,余杭区近1.4万家中小企业中,服务面要达到10%,就有1400余家,如每家年担保贷款100万元计,需要担保贷款14亿元。如果按照担保资金与贷款1∶5测算,需要担保资金2.8亿元,这巨大的市场和巨额资金要政府来运作显然不现实。
因此,今后协会将积极与区内各银行沟通、协商,对按制度运作、风险控制好的担保机构,要求合作银行能扩大担保资金与贷款的放大倍率,从而增强担保公司的服务能力。如协会会长单位杭州工信担保有限公司现放大倍率已达10倍,服务效应明显。同时,通过新建、增资、并购等办法,大力引导社会资金,锻造多层次、多元化、多形式的以民资为主、依法按章运作、互助型和商业性担保机构共同发展的信用担保体系。 (记者 施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