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理论周刊

青春和理论可以相互赋能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我的家乡云南保山,在位于腾冲和顺古镇的艾思奇纪念馆,总书记指出,我们现在就需要像艾思奇那样能够把马克思主义本土化讲好的人才。我们要传播好马克思主义,不能照本宣科、寻章摘句,要大众化、通俗化。

  作为一个保山人,我时常在想:什么是大众化、通俗化?在云南省委讲师团的带领下,我来到了浙江,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浙”里风格,也寻找到了不一样的答案。

  谁来讲?

  我是一名90后宣讲员,虽然年纪不大,参加宣讲工作也已近十年,是一个“年轻的老宣讲员”了,多年的工作让我深刻感悟到理论是生动的,宣讲也应该是年轻的。“浙”里的宣讲风格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有大量的90后和00后来讲。他们中有在校学子,还有刚入职的年轻干部以及社会各界青年,青春气息扑面而来,谈笑风生之间就能把理论输出。他们用属于青年的视角看这个世界,用青年人的思维感悟这个世界,给我传递的是满满的正能量,这样的年轻人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相信他们。

  怎么讲?

  理论宣讲,是学理和艺术的结合。“浙”里的宣讲模式让人大开眼界,不仅有“开放麦”宣讲,还有辩论式宣讲、蹲点式宣讲以及大巴车上的“流动”宣讲,可以说是方式多样、风格多变。青年人的话语体系,就是在这些方式中得到了具象化的体现,深受大家喜爱,包括在场的不少60后、70后同样赞不绝口。在圆桌讨论时,大家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感悟:给年轻人宣讲,不要担心人家听不懂,人家只是年纪小,只要方法得当,完全能够听进去;给领导宣讲,不要担心模式创新,领导比你想象中的要年轻,只要模式得当,领导能接受。

  在哪讲?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每个党员干部都明白的道理,宣讲也是如此。“浙”里的宣讲不仅仅是在舞台上或是会议室里,它可以在村头,可以在“脱口秀”场,可以在大巴车上,可以在景区,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当宣讲开始“流动”,那么群众的积极性也开始高涨;当宣讲开始“蹲点”,那么理论的输入也将开始变得主动;当宣讲开始“有趣”,那么宣传工作也将变得轻松。合适的地点,合适的方式,相信年轻人,青春和理论可以相互赋能。

  【作者为云南省杨善洲干部学院教师】


浙江日报 理论周刊 00007 青春和理论可以相互赋能 2024-11-18 27185457 2 2024年11月18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