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田稻鱼共生入选全球最佳减贫案例
产供销统一,稻花香里鱼儿肥
记者 叶锦霞 共享联盟·青田 舒旭影 余自强
本报讯 (记者 叶锦霞 共享联盟·青田 舒旭影 余自强) 在日前公布的第五届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最佳减贫案例中,由青田县农业农村局申报的《深耕“一亩万元”稻鱼共生农业遗产,描绘共富新图景》案例成功入选。
青田稻田养鱼历史悠久,至今已有1300多年。这种利用溪水灌溉,让鱼在稻田里自然生长的稻鱼共生系统,于2005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成为中国第一个世界农业文化遗产。
连日来,仁庄镇愚公生态农场的水稻收割进入收尾阶段。连片的稻田里,稻谷颗粒饱满,尾尾游弋的田鱼拍打着水面,村民们忙碌地捞鱼、装桶。“今年稻花鱼和稻谷双丰收,每亩稻田年均能收1000斤有机稻谷、300多斤生态田鱼,综合产值可达1.7万元,是个好年景!”浙江青田愚公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冠洪说,经过不断实践和改进,水稻和田鱼的产量大幅提高,稻鱼基地也从原先的50亩发展到如今的240亩。
为了让更多村民依托稻鱼共生在家门口致富,近年来,青田县以方山乡为核心保护区,编制了《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保护与发展规划(2016—2025年)》,对全县稻鱼共生产品实行统一规划基地、统一种植品种、统一种植标准、统一收购加工、统一品牌营销的“五统一”产供销模式,让稻鱼米价格从原来的每斤2至3元提高到每斤10元以上,形成了“一亩田、百斤鱼、千斤稻、万元钱”的共富产业,有效带动了10万农民就业致富。同时通过东西部协作,将稻鱼共生系统引入四川古蔺,带动当地超400户农户参与种养,打造万亩示范园区,亩均水稻纯收入达4000余元。
目前,青田全县稻鱼共生系统面积达7.01万亩,总产值3.4亿元,农户亩均增收千元、累计增收超亿元;稻鱼米销售渠道铺至国内440多个城市、欧洲29个城市;青田稻鱼共生模式和青田田鱼已推广至广西、宁夏、贵州、四川等20多个省(区、市),成为东西部帮扶、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重要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