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理论

发挥标准化对新产业的引领作用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要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代表的新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突破的关键。从国际经验看,新产业发展往往是“产业未动、标准先行”。近年来,我国先后发布《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等文件,提出要开展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标准化研究,发挥标准化在推进新产业发展中的基础性、引领性作用。

  当前,我省在新产业的标准化研究上仍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重采用、轻制定”导致新产业发展缺乏国际主导权,“重数量、轻质量”导致新产业发展驱动力不足,“重研发、轻治理”导致新产业发展协同性不强等等,需从提升新产业国际标准话语权,推进标准化工作模式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推进技术、专利、标准三位一体协同创新入手,进一步加强标准化研究,引领新产业高质量发展。

  强化标准制定的自主导向,提升新产业国际标准话语权。一是推动标准化由偏重“采标率”“参标率”向“自主率”转变。统筹推进新产业各类标准制定,着力构建“国际标准抓先机、团体标准补空白”的整体格局。重点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和元宇宙、脑机接口、人工智能、新型储能等未来产业,依托国际标准化国内归口组织,针对上述产业领域的国际、区域国际标准化组织的规则、流程开展超前研究。对于还未形成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新产业,更好发挥市场在培育发展团体标准中的灵活机制作用,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先进团体标准。二是以开放式战略联盟形式推进新产业技术标准建设。依托我省外贸优势和新产业领域国际分工协作网络,推动建立新产业国际战略联盟并制定发布相关标准,使其成为行业事实标准,再将其转化为目标国团体标准、国家标准及国际标准,并通过“标准+标准必要专利+认证检测”的策略来获取市场话语权,分化国际垄断势力。

  强化标准对新产业的引领带动作用,推进标准化工作模式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一是健全驱动新产业发展的高价值标准必要专利培育机制。围绕新产业创新发展方向部署专利链,推动产业链中的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等紧密协作,共建产学研专利育成转化中心。探索产学研专利订单式创新与专利供需对接机制、专利共享和利益分配机制,构建严密高效的专利保护网,优化新产业标准必要专利布局。二是完善支撑新产业发展的高层次复合型标准化人才引育机制。面向全省新产业领域开展企业高管标准培训,鼓励企业推行标准总监制度,建立企业标准化总监人才库,提升企业高管的标准化战略规划水平及管理能力;在加强高层次标准化人才引进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学院型、继续教育型、应急型标准化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跨区域标准合作,探索建立长三角国际标准化专家库和人才库,实现长三角区域国际标准化工作资源整合共享。

  强化新产业标准化生态圈建设,推进技术、专利、标准三位一体协同创新。一是健全新产业标准制定的前置机制。区别于传统产业的标准后置型模式,鼓励和支持新产业领域企业加强标准的前置布局,重点关注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中的规则空白领域、焦点领域以及分歧领域;健全完善科研项目与标准化工作的联动机制,在开展前沿技术攻关的同时,同步开展关联标准的研制,及时将先进科技创新成果融入标准和专利中。推动将标准化成果作为重大科技项目的产出指标,纳入科技计划绩效评价体系,促进“创新链—专利链—标准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二是健全完善企业参与标准制定的激励相容机制。进一步强化企业在标准制定中的主体作用及行业协会的枢纽作用,大力实施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标准创新型企业制度和标准融资增信制度,完善全过程、多渠道、多形式的标准化激励机制。针对国际标准研制前期投入高,适时将政府部门的一次性奖补调整为根据标准申报、立项、制定、发布等环节分阶段分批次补助。引导龙头链主企业联合上下游企业及相关主体共同制定标准,健全产业链上下游、产业生态各环节标准化技术组织的协作机制。三是推进国家标准战略部署在我省落地落实落细。围绕国家《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尽快制定出台我省相应的实施细则、行动方案,明确《方案》重点任务在我省落地落实落细的时间表、路线图。坚持标准与新产业政策同研究、同部署、同实施,在谋划制定新产业政策时引用先进适用的标准。围绕元宇宙、脑机接口、人工智能等新产业领域,设立新型标准化技术组织,加速新产业重点标准的研制和实施。

  【作者为省委党校浙江省“八八战略”创新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浙江日报 理论 00008 发挥标准化对新产业的引领作用 2024-11-06 27168136 2 2024年11月0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