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内卷”意味着企业更成熟
陈白
越来越多的企业,反对“内卷式”恶性竞争。
近日,中国光伏行业协会举行内部座谈会,16家光伏企业达成共识:反“内卷”、反恶性竞争。在此之前,汽车行业某知名企业家公开表示反“内卷”。按照媒体梳理,明确提出反“内卷”的知名企业至今不下20家,它们来自餐饮、汽车、光伏等十几个行业。
“内卷”是近几年来网上最流行的词汇之一,通常被用来形容非理性的内部竞争和无意义的内耗。那么,“内卷”为何会如此盛行呢?客观地看,随着人口红利和城市化红利趋势的变化,一些行业想一直保持超高速增长,已经不太现实。一家企业如果想要延续以往增速,可能就要以争夺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为代价。
以新能源汽车行业为例。近几年来受益于电池、智能网联等技术创新,汽车供给侧大幅增长,不仅传统车企积极转型,大大小小的通信厂商也纷纷涌入。但很显然,供给侧的快速增加,已超过需求侧购买力的增长速度。当蓝海变成红海,难免有人要突破规则。当难度和压力足够大时,恶性竞争随之而来。
在此过程中,价格战、流量战、公关战等手段的使用,都使得竞争超出原有正常市场秩序,而企业这种“内卷”战略的结果,往往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比如,餐饮行业近期出现的低价竞争,结果就是全行业利润的集体下降。对于企业来说,寒冬也并未因为价格战而过去,整体生态的恶化,进一步加剧了竞争的压力。
正因为此,今年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态度鲜明地提出,“要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这既说明某些行业的“内卷”到了不得不正视的地步,同时也点明反“内卷”的本质是反恶性竞争,而不是反正当竞争。
其实,真正要解决“内卷”的焦虑,在政策和监管层面强化行业自律之外,更重要的还是唤醒市场的力量。一旦有了新的增长点和空间、蛋糕开始加速做大时,企业只会忙于开拓发展新市场,自然就没必要也无暇“内卷”了。
这反过来也对企业自身提出了更高要求。把更多的精力用在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上,才是帮助企业穿越周期的有效反“内卷”选择。比如,在被认为极度“内卷”、难以为继的实体超市行业,此前名不见经传的“胖东来”,不正是通过创新产品和提供极致服务实现了突围?所以说,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最终还是要靠发展来解决。这也是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调创新的原因,只有发现新技术、打开新市场、激活新需求,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内卷”的焦虑,这也是企业反“内卷”的真正有效武器。
总之,从一窝蜂“内卷”到越来越多企业反“内卷”,这是一种积极的转变,意味着企业和产业都更成熟了。这对于维护企业的合理利润,保护企业不被恶性竞争拖垮,都是好事。揆诸发达经济体的产业发展史,同样经历过这一阶段,这也是产业走向现代化、规模化的必经之途。我们所期待的是,中国更多的企业和产业尽快醒悟过来,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创新探索、品质提升、服务优化和品牌塑造中去。如此,中国才能涌现出更多真正受人尊重的世界级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