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市民朱建林的文化交流之旅
行程十万里 广搜地方志
本报记者 钱关键 共享联盟·义乌 左翠玉
义乌市方志馆绣水厅内,最近上架了270本(套)来自全国各地的方志。不少在义乌打工、创业的外来建设者慕名前来打卡。“没想到,在义乌还能读到老家的方志。”前来查阅资料的海南人林桦告诉记者。
这些方志,由义乌人朱建林从全国各地自费收集而来。半年多来,他独自穿行于青海、西藏、新疆等地,用义乌县志交换各地方志,总行程近5万公里。
前阵子,朱建林回义乌短暂休整,把换回的方志悉数捐给义乌市方志馆。“这些方志在义乌集中上架,成为展示地域文化的一扇窗口。朱建林也促进了义乌地方志文化对外交流。”看着书架上满满当当的方志,义乌市地方志编纂室(以下简称“义乌市志室”)主任吴小锋面露喜色。他表示,对朱建林接下来的行程,他们将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半年跑了227个城市
朱建林是土生土长的义乌人。他中等个头、皮肤黝黑,双目炯炯有神,说话、办事十分干练。
年轻时,朱建林开过饭店、摆过地摊,后来转行做工艺品生意。如今,已年过半百的他经常行走四方。这几年,他的足迹遍及40余个国家。
初次见面,是在朱建林位于义乌的家中。隔老远,他就热情地和记者打招呼。“你看,这些都是我去过的地方。”他指着书桌上一张用铅笔打了很多圈圈的中国地图,滔滔不绝地介绍起来。“这半年多来,我驾车去了海南、西藏、新疆、青海等省(自治区)的227个城市,换回了270本(套)方志。”
这些方志形式多样,按地域分,有省志、市志、县志、乡镇志;按类别分,既有综合性的通志,也有农业志、商贸志、河志等专志、特色志。其中,通志占2/3,不少还是难得一见的大部头。“有的一本就有两三百万字。”朱建林说。
朱建林捐赠的方志,也引起了专业人士的关注。连日来,义乌地方民俗文化研究者杨南山泡在方志馆内,废寝忘食地研读朱建林带回来的《扬州府志(万历)》等。“古扬州和义乌同属百越。这部方志所记载的很多古扬州方言词汇的发音,和现在义乌一些方言发音仍十分相近。”杨南山翻开《扬州府志(万历)》方言篇的志述介绍:“你看,古扬州方言称庭为天井、寒蝉为遮留、蚯蚓为曲鳝、猫为毛,这和义乌话比较接近。”
杨南山说,参考这些资料,近期,他准备写一篇有关东南沿海不同地域古方言的比较研究文章。
带三千本县志上门交换
在朱建林看来,一部地方志就如同一个地方的百科全书,内容涵盖天文、地理、经济、政治、军事、文化、风俗等。
“阅读地方志,不仅可以了解一座城市、一个地区的文化演进和历史变迁,还能学到不少知识。”朱建林说。
朱建林收集方志纯属偶然。去年有一天,他在义乌市方志馆闲逛,随手拿起一本《义乌县志(万历)》翻阅,很快被义乌的人文历史所吸引。“作为土生土长的义乌人,我竟不知义乌有如此深厚的文化积淀。”朱建林有所触动。
能不能把全国各地的方志都收集起来?朱建林忽然冒出了这样的想法。义乌市方志馆的工作人员告诉他:方志不同于一般书籍,很多都是大部头,尤其是一些老版方志,印量很少,市面上买不到。而且中国地级行政区和县级行政区加起来有3000余个,要一一收集可不容易。
“那我就自己出钱,带3000本义乌县志上门去交换。”朱建林突发奇想。
说干就干。征得义乌市志室同意后,朱建林自费印刷了3000本《义乌县志(万历)》。之后,又过经近半年的筹备,今年3月21日,他带上一部分方志,驾驶着一辆大越野车,踏上了交换方志之旅。
他的计划是,数年内跑遍全国大部分县级及以上城市,收集尽可能多的方志。“尤其是那些市面上买不到的市志、县志、专志、行业志,我要一一上门去求书。”朱建林说。
换方志之旅的第一站是三亚市。到达三亚后,朱建林立即登门拜访三亚市地方史志办公室。自报家门后,他恭恭敬敬地向对方工作人员递上了一本《义乌县志(万历)》。
“还是第一次碰到有人来换方志。”接待他的工作人员将信将疑。看了义乌市志室开具的介绍信后,对方收下了《义乌县志(万历)》,并换给朱建林一本清代张嶲等人编纂的《崖州志》。临走,这名工作人员还热心地为朱建林画了一张路线图,教他如何高效地走遍海南岛。最终,朱建林耗时7天,跑遍海南省绝大部分城市。
“一站站上门,看似吃力,但朱建林在换回方志的同时,也为各地开展方志文化交流互鉴,搭建了一座沟通桥梁。”吴小锋说。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小试牛刀后,5月9日,怀揣着一张西部自驾攻略图,朱建林再次踏上旅程。这次,他的目的地是西藏、新疆、青海、四川等地。
西部之行的首周,朱建林就遇到了麻烦。5月中旬,他在从云南开往西藏的路上染了风寒,很快发烧到39.8℃,只好住进当地一家医院。
“住院那天,我辗转反侧、一夜未眠,难受极了,心里不禁打起了退堂鼓。好在第二天高烧退去,整个人精神了很多,于是继续上路。”朱建林说。
人生地不熟,是个难题。西藏的一些县城,山高路远,从一个县到另一个县,经常要开四五个小时的车。有时,他好不容易到了目的地,恰巧当地方志办的工作人员下乡了,他就只能等。
“义乌市志室的工作人员给了我很多鼓励和帮助。遇到困难,他们总会鼎力相助。”朱建林说,一路上,工作人员帮他打了不少电话,帮助对接。
西部之行虽然辛苦,但朱建林收获满满。他记忆最深的一次,是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那是6月6日上午,我跑到甘孜州地方志办公室,一位工作人员热情接待了我。了解到我的来意后,他很感动。不仅给了我几部不同年代的《甘孜州志》,还请我吃饭。”朱建林说,当时临近端午,临别,这位工作人员还塞了几个粽子给他。
这样的暖心故事还有不少。7月24日,交换之旅的第216站,青海省地方志办公室内,朱建林和一位工作人员一见如故。“他帮我收集了办公室内所有47套方志,包括很难买到的《青海抗日战争志》等。”朱建林说,为减轻自己之后行程的负担,这名工作人员还自掏腰包,将这些方志打包好,一起寄到义乌。当朱建林回到义乌打开包裹,拿到秤上一称,“好家伙,足足66公斤!”
在新疆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的帮助下,短短一个月,朱建林几乎跑遍了新疆。在吐鲁番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辑室,一名工作人员得知朱建林来自唐代诗人骆宾王的老家义乌,送给他一本《哈密瓜志》。这位工作人员还翻开《哈密瓜志》,读起了印在扉页的《晚度天山有怀京邑》——这是唐朝诗人骆宾王从军西域时写的边塞诗。“那天我们相聊甚欢,并相约下次在义乌见面。”朱建林说,“当时,我觉得暖融融的,那是一种感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最近,朱建林又开始谋划下一次行程。“近期我计划去一趟甘肃。再接下去是东三省,然后沿着内蒙古、宁夏、陕西一线,把北方的大部分边疆省份都走一遍。”朱建林说,他要收集更多方志,协助义乌市志室筹建一个全国方志文化展示馆。“希望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在我的家乡齐聚一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