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香远自月中来
刘绍义
我国自古就是桂花的故乡,桂花栽培的历史已有两千五百多年,早在《山海经》中就有“招摇之山,其上有桂”的记载了;爱国诗人屈原的《九歌》中也有“奠桂酒兮椒浆”的诗句;还有汉代东方朔的《七谏》也有“登峦山而远望兮,好桂树之冬荣”的描写。这些至少说明,我国在秦汉时期,桂花就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时至今日,人们对桂花的喜爱程度,依然不减当年,杭州、桂林、合肥等城市将桂花作为市花就是一个明证。
我国古代文学名著《红楼梦》中, 就多次写到桂花。作为观赏花卉,在第五回和三十七回都曾写到。宝玉又去开了“副册”的橱门,拿起一本册来,揭开看时,只见画着一株桂花;秋纹那日见园里桂花,折了两枝……作为食品或药物,在三十四回中也曾经写过,袭人看时,只见两个玻璃小瓶,却有三寸大小,上面螺丝银盖,鹅黄笺上写着“木樨清露”,另一个写着“玫瑰清露”。
这里的“木樨清露”就是桂花蒸馏的香液,中医上具有疏肝理气、醒脾开胃的作用。在清朝,“木樨清露”和“玫瑰清露”都是江南贡品,所以王夫人说“那是进上的”。“木樨”是桂花的别名,北京人菜名“木樨肉”“木樨汤”等,都是源于此。宋张邦基《墨庄漫录》云:“木樨花江浙多有之,清芬沤郁,余花所不及也。湖南人呼九里香,江东曰岩桂,浙人曰木樨,以木纹理如犀也。”
不过,桂花确实没有多少“艳色惊群木”,相反,桂花还很难入画。记忆中,只见过宋省予的《桂花酒》和吴昌硕的桂花,吴昌硕的一首题桂诗至今还能背得出来:“月中老桂枝轮囷,丹光碧叶寿万春。偶然写出不能似,应使嫦娥冷笑人。”
桂花入画少的原因,是因为桂树叶茂干粗,但花型又小又碎,无论功夫多深都难以画得传神,所以翰墨中的桂花多以枝叶相衬,才能耐得品嚼,韵味无穷。吴昌硕的桂花大多是这样。但诗歌就不同了,桂花之态、桂花之香,甚至桂花之落姿,都能让诗人心旷神怡,激情难耐。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的诗把我们带到一个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自古以来,桂花总与中秋的月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写中秋的月亮必然想到桂花,说到桂花又一定想起中秋的月亮。王维当然也难以免俗。
李清照在《摊破浣溪沙》写金桂一词中说:“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她认为梅花、丁香虽也飘香,但其姿态却远远不及桂花脱俗,更没有鲜明清高的桂花之精神,也没有轻盈飘逸的桂花之风度。“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大鲜明”。这才是桂花的真实写照。
至于桂花的幽香,更是无与伦比的,桂花自古就有“九里香”的美誉。唐朝诗人李商隐的《昨夜》诗,已经把桂花写到了极致。“不辞鶗鴂妒年芳,但惜流尘暗烛房。昨夜西池凉露满,桂花吹断月中香”。一个“断”字,把桂花的香气写得若即若离、若断若续,一缕情思,也随着桂花的香气缠绵不尽。
“自从分下月中秋,果若飘来天际香”。传说桂花的种子就来源于月宫中那棵桂树,桂花那悠远的香气,也像是从天上那不落尘埃的明月中飘过来似的。这些传说又给桂花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桂花的秋香也让古代的秋试有了美名,“蟾宫折桂”就是金榜题名,恭贺考中的。此典出自《晋书》郗诜的故事。“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清人思无主人《咏桂》诗:“繁条细蕊无心折,欲折还须第一枝”,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满觉陇旁金粟遍,天风吹堕万山秋”。桂花的传奇还反映在那迷人的落花上。杜牧《金谷园》诗:“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诗中借用《晋书·列传第三》之典,刻画了桂花花神——六朝名模绿珠因为一代巨豪石崇和权大于天的孙秀而香消玉殒的身影,把绿珠坠落的那一瞬,永远定格在了空中。
清风拂过,暗香浮动,那悠悠飘落的桂花宛如夜空中的繁星那样静美,那样璀璨……即使“零落成泥碾作尘”,香依然,魂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