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
宁波 文化新空间如何改革“出新”?
谢履冰
精神共富,文化先行。作为一座融通中外的文化之城,宁波正全面构建创新文化、工业文化、海洋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发展机制,一体推进以文铸魂、以文兴业、以文化人,加快塑造城市新形象、丰富文化新业态、优化文化新服务。如今,宁波也正以改革创新的文化实践,挖掘传统文化空间和现代文化空间创造性发展潜力,书写着现代化城市文明的新篇章。
图书馆200家、城市书房70家、数字阅读墙(馆)206个、农家书屋1000家……各具特色的文化新空间“遍地开花”,形成一张密集的“城市书网”,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带动着全民综合阅读率连续四年攀升。政府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建设的乡村博物馆、公园、美术馆等民营文化场所,生动讲述着宁波故事。
一系列如雨后春笋般兴起的文化新空间成为宁波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进程中的生动注脚,它们正以创新的模式、丰富的内容、多元的形态,推动着文化生态的改革进化,涵养着书香氤氲的文化底蕴,成为居民文化生活的新亮点。
丰富文化供给 让“诗和远方”触手可及
宁波,这座东海之滨的璀璨明珠,自古以来便是耕海牧渔的沃土、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从王安石的治县到王守仁的讲学,从范东明的藏书阁到黄宗羲的学术著作,宁波的文化血脉源远流长、底蕴深厚。
优质文化资源怎么更好地直达基层?如今,这座城市正以改革创新的方式,推动传统文化空间创造性转化和现代文化空间创新性打造。
在鄞州丹凤社区,“家门口的美术馆”让艺术走进寻常百姓家;“岭读”城市书房将海曙文保单位镇明岭庙改建,为市民提供了一个静谧的阅读空间;柿间·堇书房则开在东钱湖的民宿之中,将阅读与休闲完美结合;曾经的宁波渔轮厂工业遗址,华丽转身成为集演艺、旅游、休闲、科技于一体的城市中央区文旅演艺综合体……宁波的文化新空间“十百千”工程,因地制宜地打造了一批“小而美”的新场景,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拥抱“诗和远方”。
文化新空间的集群绽放,不仅丰富着市民的文化生活,还成为展现宁波美好生活的热门打卡地,不断出圈。青草巷文化驿站等3处空间入选全国“最受欢迎公共文化空间TOP50”榜单,洋岙山乡村驿站获评“全国最美乡村文化空间TOP30”第2名,“一人一艺”全民艺术普及工程入选全国文旅领域改革创新十佳案例。
在城市,“城市书房”“文化驿站”“陈展馆”等一批“靓而暖”“小而美”的文化新空间连缀成珠,形成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线。姚江美术馆、盆景园、婚俗文化展示馆、白鹭湾NB派、骑行驿站等项目的落地,让姚江文化长廊日益成为集文化传承、城市艺术为一体的美学打卡地。
在乡镇,70多家浙江省乡村博物馆成为记录乡村历史变迁、传承地方文化和民俗风情的重要载体。从贺友直艺术馆的经典画作,到宁波粮食文化陈列馆的稻作文明,每一家博物馆都以其独特的方式,讲述着宁波乡村的故事,展现着宁波乡村的风采。
与此同时,重大文旅项目的建设也如火如荼。作为宁波市十大文化地标之一,宁波市少年儿童图书馆自今年7月正式启用以来,第一个月就接待了12.8万人次的读者,成为市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天一阁博物院南馆、王阳明纪念馆、河姆渡考古遗址公园等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这些项目不仅将为宁波增添更多的文化底蕴,还将为市民和游客提供更丰富的文化体验。
在宁波,文化不仅是历史的传承,更是现代生活的体现。这座城市正以开放的视野、创新的思维,不断拓展文化空间,丰富文化供给,让文化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强大动力。
探索共建共享 社会力量反哺文化建设
从始于颜值的“乍见之欢”到朝夕相伴的“久处不厌”,文化新空间使用率的不断提升,离不开精心的运营和维护。
如何聚集目标人群,形成社交IP,让文化新空间真正融入居民生活,与城市发展同步,实现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宁波不断改革文化空间建设、运营、发展的模式,通过整合各类文化阵地资源,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积极探索共建共享的新模式,让文化新空间真正做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在文化新空间的建设上,依托社会组织的人才、资金、技术等优势,小投入也能撬动大资源。
“一人一艺新空间”就是宁波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加快推进“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的一项创新之举。
通过财政补贴、星级评定等激励手段,宁波以400万元财政资金撬动了社会力量近5000万元的文化投入。两年多的探索与实践,让半浦美术馆、宁波纳得美术馆等24家颜值与实力并存的艺术空间在社交媒体上频频“出圈”。目前,这些新空间累计举办各类艺术普及活动3000余场,服务800万人次。借助“一人一艺”平台,市民们还通过“浙里文化圈”发起了1000余场“雅集”活动,真正实现了文化空间的“主客共享”。
去年4月21日,凌霄社区茂园城市书房正式对外开放,这是北仑区新碶街道在全市率先建成的首个小区内公益书屋,为全民阅读打通了“最后一公里”。这一创新举措,为居民提供了便捷的阅读空间,更为城市书房的建设、运营、发展提供了示范引领。
依托共建、合作等方式,“乔石书房”“海岛书吧”“朝夕书房”“堇书房”“宁波人文馆”……一批气质独特、书香氛围浓郁、服务功能完善的公共阅读新空间在宁波次第绽放,构建了系统的阅读阵地网络。
目前,宁波已建成各类图书馆超200家、城市书房超70家、数字阅读墙(馆)超200个、农家书屋近1000家。
除了降低建设成本,政府引导、社会主体积极参与建设的路径,还大大增强了文化新空间的活力。
蓝城集团与宁波开投则合资成立了宁波市首家混改企业——开投蓝城投资开发集团。其操盘的余姚市阳明古镇·阳明心市集绵延近300米,汇聚了艺术手作、潮酷文创、特色美食等多种业态,将各类街头演艺穿插其中,打造了人文内涵与时尚消费完美融合的体验式文旅市集,吸引众多市民游客。
如今,阳明心市集的摊位已从最初的10余个增至40余个,日均客流量近1.2万人次,生动还原了范仲淹笔下“烟水万人家,熙熙自翔集”的繁华盛景。
在文化新空间的运营管理上,宁波市文化新空间“十百千”工程,也吸引了众多民企参与,涌现出芝士公园、纳德美术馆、四明书局等一批兼具公共文化功能的民营文化场所。
这些公共文化空间充分利用交互式体验、沉浸式场景等“黑科技”,让市民在指尖享受高品质文化浸润。117艺术中心通过“在场+在线”的方式为市民带来插画展览、设计师沙龙、非遗市集等潮流艺术,平均每场活动吸引现场观众近4000人次、线上观众2万余人次。“出圈”又“出彩”的文化产品,让文化空间“潮”起来,老旧设施也蝶变为时尚打卡地。
推进全面阅读 让书香与城市共融
在宁波,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不仅仅是设施的更新,更是文化生态的全面优化,将文化新空间与市民生活紧密相连,构建起一个全方位、多辐射的“城市书网”,让书香成为城市的一部分,让文化与生活共生共融。
2020年,宁波以立法之姿,率先在浙江省推动全民阅读,设立“宁波读书月”与“书香宁波日”,引领阅读风尚。宁波最新发布的“阅读报告”显示,2023年宁波图书馆接待读者量同比增长81%,借还图书人次和册次均增长约35%,全民综合阅读率连续四年攀升,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一连串数据“崛起”透露出宁波阅读生态的不断进化,而这离不开“15分钟阅读圈”的滋养。
藏在院士公园的“宋韵·堇书房”、开在名人旧居里的名人传记书房呦呦书屋、搬到酒店里的主题书店“城市骊书房”……宁波将书房融入城市肌理,让阅读触手可及,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品质的阅读服务。
为持续整合资源,增设公共阅读服务设施,创建全民阅读品牌,在《宁波市全民阅读促进条例》的指导下,近年来,宁波每年组织阅读推广活动超万场。
其中,“我陪孩子读经典”全民阅读活动,以其体系化的组织部署,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采用家长陪读、老师引读、社会伴读、名人领读、远程共读等多种方式,共同为孩子提供丰富多元的阅读资源。
这一活动推出了200本“我陪孩子读经典”推荐书单、138个走读点位地图、133个阅读角,计划全年安排1万余场特色阅读活动,包括“百场经典导读进校园”“百企万家读经典”“青春悦读行动”“亲子阅读进驿站”“经典‘童’行 阅享美好”“山海共读经典”等。与时同时,宁波各区(县、市)、图书馆、书店、社会阅读组织、企业等也都安排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
宁波的各级图书馆也进行了大量探索和尝试,以吸引小读者。例如,“天一童读”活动专门为14周岁以下少儿提供阅读指导和服务,从视、听、读、演、互动多个角度丰富少儿的阅读体验。截至目前,宁波图书馆“天一童读”已累计开展阅读推广活动2200余场,线上线下受众近400万人次。
业态丰富的文化新空间,孕育了书香氤氲的浓厚文化氛围。在宁波,阅读已经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这不仅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更增强了市民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本版图片由宁波市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