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要闻

一条遗产小道,看见风景与历史

——“名家读运河”系列报道之一

  编者按:悠悠运河,气象万千。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年来,浙江在运河保护传承利用方面,不断探索创新方法举措。为进一步讲好运河文化故事,阐释好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意义,本报今起推出“名家读运河”系列报道,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学者深入解读大运河的遗产价值和文化意义,敬请关注。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大运河,和普通人有着怎样的关系?这是人民日报海外版世界遗产周刊主编、中国文物学会大运河专委会副秘书长齐欣经常思考的问题。

  “每年的答案都不一样。”齐欣说,“随着和大运河的互动不断加深,我们对大运河的认知也在不断变化。”

  齐欣曾多次到大运河浙江段考察调研,其中让他印象最深的是位于临平和绍兴的河段。这些年,齐欣在运河边走过漫漫长路,骑行众多路段,“以前去看运河,总是在寻找那些‘老’痕迹,比如遗存、文物、风俗等,现在更多是观察人与河的关系。”

  人和河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人们又该如何更好认识、感知大运河?

  齐欣在天津南运河边长大,上学路上,每天都要经过运河。工作以后,住在北京通惠河附近的齐欣,每天上下班都要经过河边。运河,似乎只是一条河,或是一座具有排水功能的现代水利设施。

  申遗成功后,人们对大运河的认知和互动方式都发生了变化。“运河的旅游经济价值和遗产价值为更多人所了解和认识,运河多了一层文化光环。”齐欣说。

  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年来,河与人更近了。

  如今,在浙江,从杭州到绍兴、宁波,从京杭运河到浙东运河,广济桥、拱宸桥、八字桥等大运河段,两岸人气越来越旺。迎着风,望着水,人们行走在运河边,也行走在历史里。运河路漫漫,其中最为齐欣所关注的,是被称为“大运河遗产小道”的线路。

  “大运河遗产小道最早的实验段,就是从杭州开始的。”齐欣告诉记者,大运河遗产小道(京杭段)的起点,就设在拱宸桥东侧。在大运河尚未申遗成功时,踏勘者就把拱宸桥东侧一块巨大的铺桥石,定位为大运河遗产小道(京杭段)的0公里标识。

  如今,这块石头依然嵌在拱宸桥上。

  对不少人来说,“遗产小道”是一个生疏的词汇。事实上,这并不是一个新概念。齐欣介绍,早在2009年,第一块“大运河遗产小道”路标便在北京通州设立,由“运河三老”之一、古建筑学家罗哲文题字。作为一种连接过去与现在的体验方式,它也曾被写入大运河申遗文本。

  同样是线性规划,和步道、绿道、廊道等相比,遗产小道更侧重遗产点、遗产段的串联组合。大运河遗产小道就是这样一条文化带,沿着运河,串联起运河沿线的遗存、运河边的故道,人们看见风景,更看见历史。

  齐欣告诉记者,遗产小道具有联通性、贴近遗产线路、适宜长距离步行骑行等特征,“遗产小道的营造应坚持最小干涉原则,既减少新建,也不破坏原生态线路和沿线风貌的真实性完整性。”

  在浙江,这样的大运河遗产小道有两个代表段,分别是杭州临平段、绍兴城市段。“我曾经走过临平段,是一条非常典型的遗产小道。”齐欣说,在杭州拱宸桥以北的郊野段和工业区段,有一段长达29公里的绿道,串联了塘栖古镇、田野、枇杷林、临平运河新航道。

  “在运河两岸行走,人们能真实地感受到何为‘人类创造精神的杰作’,也更能领略大运河工程这条跨越9个纬度、持续2000余年杰作的不朽和美感,对‘天人合一、因势利导’的古代智慧和理念,也会有更多更直观的理解。”齐欣说。同样的道理,当人们沿着运河走得更远,实现“去远方,去东方,去壮游”,才能感受到遗产小道的完整性。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具有嵌入社会、融入普通人生活的社会化功能。从这一点看,大运河遗产小道也是对“人民的运河”理念的体现。

  “通过大运河遗产小道,人们既是大运河的受惠者,也是活态的大运河生态文化的参与者、建设者。”齐欣告诉记者,当在大运河遗产小道上走得够多、走得够远,人们能真切体认到,运河无时无刻不在融入我们的生活,也会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运河生态、沿线遗存等保护中去。

  大运河遗产小道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又有着怎样的关联?

  齐欣告诉记者,以遗产传播的角度来看,“点”和“线”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核心组成,也是最重要的标识。“点”即运河沿线的遗存、博物馆等。“根据运河本身的特性,必须有‘线’的实体,这就是大运河遗产小道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中的定位。”齐欣说。

  “通过大运河遗产小道这条线的串联,人们可以更加准确地理解真实、完整的大运河,尤其是其价值仍在不断延续的可持续特征。”齐欣说,未来希望绿道、大运河遗产小道、浙东唐诗之路能够串联起来、叠加起来,让人们更深切感受大运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魅力。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2 一条遗产小道,看见风景与历史 2024-09-18 27095658 2 2024年09月18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