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观点

年轻人养的哪门子老

  前不久,一位年轻女子放弃“北漂”住进养老院的话题登上热搜——因为工作经常加班熬夜,杨女士生病了,出院后找了个养老院疗养。结果发现2000元一个月的养老院有花有树有孔雀有梅花鹿,挺“香”,于是就住下了。她将经历发布在网络上,引得不少网友心动。

  青年和养老,看上去不搭边的两个词,最近常常一道出现。今年以来,多家媒体报道“青年养老院”在一些地方出现。有机构或者创业者,找个偏远幽静、风光怡人的场所,把养花种草、逗猫遛狗、手磨咖啡、围炉煮茶、郊游爬山等时下年轻人喜欢的休闲方式集合起来,打造一个相对轻松的环境,让大家可以用来休憩交友、放松身心。一些从业人员直接给这种地方挂上“青年养老院”的牌子,有些虽然没有打出此类招牌,但在宣传推广中频频使用“青年养老院”的概念。

  顾名思义,养老养老,老了才叫养老,年轻人养的哪门子老?透过现象看本质,其实这类项目与找个养老院跟老人同吃同住不同,与其说真的是养老院,还不如说是一种营销“话术”。因为,将“青年”与“养老”这两个词放一起,更凸显冲突感,更符合营销需要,进而也更可能引起关注。

  一块耕地、一片草场尚有休养生息的需要,人同样如此。“卷”累了,想给工作和生活按下暂停键,这是再正常不过的需求。崇尚融入自然、回归田园,更是中国人精神家园中一条深厚的人文脉络。陶渊明就曾感慨“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只是在以往的市场供给中,青年不大容易找到类似的场所和环境。如今,当市场试图补齐这部分供应时,其希望引起关注的初衷虽可理解,但还是应该谨慎使用“养老”二字来吸睛制造话题。一来,这种宣传可能对外传递出青年消沉的意象。老年人有养老需求是合理的,年轻人的疗愈需求也是合理的,年轻人选择慢节奏生活也无可厚非,但是把两者的需求混为一谈,总让人觉得有点有意制造冲突的意味。二来,这种操作也不利于行业沉淀和长期发展,热门话题可能会带来一时流量,但并不意味着这已是一个成熟的赛道。炒作概念会误导一些创业者未经市场调研、不作需求判断就蜂拥而上、盲目投入,造成经济损失。

  停一停、歇一歇,养的不是老,而是心志。更多的年轻人回归田园、崇尚恬淡生活,未必是真的要“躺平”,更可能是找个地方吐故纳新,给身心充充电,以便更好地重新出发。停的时间或长或短,花钱可多可少,但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出发和抵达。人生如朝露,时光不再来。青年正是奋斗的阶段,总是把“养老”挂在嘴边,久而久之,真有了“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老者心态,丧失了进取心,就不再有对机遇的敏锐、对奋斗的渴望,于个人、于社会,都是一种损失。

  从产业的角度看,养心志催生出的机遇确实值得关注。这些年“数字游民”“氛围经济”“佛系经济”“山系经济”逐个兴起,年轻人情绪消费和精神消费的需求市场空前,一些有头脑的创业者在精准研判的基础上适时入场,不仅发现了财富密码,也从供给侧满足了多样化消费需求——看吧,投入“青年养老”生意的年轻人都这么拼,又怎么能轻信“原地摆烂,提前养老”之类的话?


浙江日报 观点 00007 年轻人养的哪门子老 2024-08-22 27053565 2 2024年08月22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