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背景与框架
沈满洪 编辑 李雅南 吴晔 章忻 周宇晗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美丽中国是现代化国家建设的题中之义。2035年基本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美丽中国,必须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为保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专门部署了“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并构建了完善生态文明制度的框架体系,对我们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现实背景。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已经基本建立,形成了世界上最丰富多彩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在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保证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与此同时,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得到根本缓解,必须依靠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才能应对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框架体系。这一框架体系由生态文明基础体制、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绿色低碳发展机制所构成。如果以造房子作比喻,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就是“地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就是“支柱”,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就是“栋梁”。
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生态文明基础体制是支撑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的基础性(法律、规划)、前提性(总量控制、产权界定)和实施性(监测监管、统筹协调)的体制安排。一是法律规划类制度。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规划许可制度、编纂生态环境法典等。二是监测监管类制度。健全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制度、建立自然资源保护利用和资产保值增值责任考核监督制度等。三是产权管理类制度。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管理制度体系,完善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四是统筹协调类机制。完善国家生态安全工作协调机制。
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具有从“人治”到“法治”、从“被动”到“主动”、从“单干”到“协同”、从“短效”到“长效”转变的一系列意义,可以解决多主体参与、多主体协同、多主体制衡、多主体协调等一系列问题。完整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包括生态环境治理责任体系、监管体系、市场体系、法律法规政策体系等。一是生态环境监管体系。落实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建立新污染物协同治理和环境风险管控体系,推进多污染物协同减排等。二是生态环境规划体系。完善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制度机制;推动重要流域构建上下游贯通一体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全面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等。三是生态环境政策体系。全面推行水资源费改税、健全海洋资源开发保护制度、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深化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协调机制等。
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实施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优化政府绿色采购政策,完善绿色税制。完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健全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健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机制。大致上可以分成下列四类机制:一是绿色管制制度。建立由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完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健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机制、完善适应气候变化工作体系等。二是绿色财税制度。实施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政策,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完善新能源消纳和调控政策措施。三是生态产权制度。健全碳市场交易制度、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制度,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四是绿色金融制度。实施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金融政策体系,支持发展绿色低碳产业。
【作者为省特级专家、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