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观念谋改革 创新协同促发展
许正中 编辑 李雅南 吴晔 章忻 周宇晗
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靠单一部门、单一领域、单一功能的单兵突破都行不通,靠几项改革举措零敲碎打更行不通,必须强化系统集成,增强各项改革间的关联性、系统性,使各方面改革相互配合、协同高效。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持续深度推进,产业变革也需要多主体的有机衔接、融合助力、互联互通、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演化升级。新质生产力呈现依托新科技、满足新需求、发展新业态、孕育新组织的“四新”特质,需要思维模式、研究范式、研发模式、生产方式、业务模式和组织结构变革的协同推进。要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指引下,探索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逻辑及其对孕育新产业的协同发展的内在逻辑,包括适配共生、互利共荣、演化共进的自组织特性,工具协同、程序性协同、结构性协同、政策协同、战略协同的成长环境。
创新发展的难点集中体现为颠覆性和不确定性,新兴产业的时空边界、要素边界、场景边界、学科边界、风险边界正加速打破,对科技源头问题、基础问题探索与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及其经济社会价值预测提出了更高要求(大科技观),对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高技能人才等产生了更强依赖(大人才观),对交叉学科设置、专业优化调整、基础教育强基、教学模式改革、全球教育合作、科创能力素养等提出了更高期待(大教育观)。现行的治理主体相对独立运作发展的模式无法有效适应新质生产力创新发展的系统性要求,需要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深入研究各领域改革的关联性和各项改革举措的耦合性,深入论证改革举措的可行性,使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产生化学反应,产生共振效果。设计兼顾多主体、多阶段、多维度的协同发展机制,促进新质生产力孕育、成长、壮大,提升我国关键产业领域在全球价值链上的位置。激活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各方力量,形成新型举国体制下的新质生产力创新发展新格局的良性循环。
胸怀天下、立足全球、平视西方、面向未来,在学理和战略层面实现从“多元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为主”的理论创新和战略谋划,并推动政策层面实现从“多部门分头推进”转向“各部门协同发展”,为我国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发展谋求更高的历史起点,进而为我国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赢取更佳的战略位势。围绕技术突破、创新要素配置、人才充分发挥潜能和产业深度持续转型升级,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孕育未来产业,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传统产业,推动高质量发展;围绕动态耦合、互促嵌合、共生啮合三大协同形态,沿着耦合协同、创新协同、演化协同三大协同路径,从多主体多层次多维度良性互动相互赋能动态博弈演化的视角剖析面向新质生产力创新发展的协同机理。按照目标层、操作层、基础层的逻辑,以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为指引,以未来需求场景、标杆示范、资源整合、迭代创新、全球网络为操作抓手,以原生理念、关键共性技术、实体底座、生态培养机制为基础平台,构建孕育新质生产力的协同发展工程生态。
通过对主体协同、组织协同、政策协同方略下新质生产力协同培育机制的实现路径进行建构,能够有效应对当前新质生产力培育过程中各主体的碎片化发力困境,依托共同体超网络结构形态和功能耦合弥合价值冲突,实现共同体价值的凝聚、交融和共生,促进新质生产力培育目标的实现。以统一目标、统筹推进、统一评价的方式,以结果为导向进行新质生产力攻坚。要强化政策协同,总体统筹推进多主体协同,形成多主体协同推进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思路和对策体系,形成完整、全面、系统的新质生产力政策支撑体系。基于各主体“有原则的参与”“共同的动机”“联动的能力”这一基本思路,形成主体协同、组织协同、政策协同方略下新质生产力协同培育发展的政策指引与实现路径。
【作者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