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钱塘江

文脉,从北到南

  初夏的杭州,杨柳青青,湖水荡漾。阳光炙热却不失清爽,从早晚的微凉中,能依稀感受得到北国冰城哈尔滨的晚春光景。

  从松花江畔到西子湖边,跨越千里,飞行时间只需三个小时。不过,黑龙江与浙江的文化交流却从明清时期就已经开始,绵延了数百年。黑龙江与浙江两省省名,都来自于江河,黑龙江与钱塘江(古称“浙江”),江水的灵气不仅养育了一代又一代文人,也为两个在历史、人文、地理等方面迥异的地区提供了一条密道,让两地文气互通、文脉相连。

  最早记录东北风情专著之一的《柳边纪略》,就出自浙江绍兴人士杨宾之手。他曾两次前往黑龙江宁古塔,将东北地区的风土、见闻诉诸笔端,历经十几年,创作完成了这部地理学专著,为当时的人们了解东北开辟了新的视角和窗口,时至今日,也仍旧是研究东北的珍贵史料。

  当我走进浙江文学馆的现当代文学史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鲁迅、茅盾两位文坛巨擘。难得的是,这两位浙籍文学大师,都对来自黑龙江呼兰河畔的作家萧红的文学之路,影响至深。

  萧红与鲁迅先生在上海内山书店第一次见面时,她与萧军合著的作品集《跋涉》,因反满抗日倾向被禁,但二萧凭借这部集子,已开始在文坛崭露头角。更为幸运的是,他们得到了鲁迅的提携和帮助。《生死场》,这部萧红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就是在先生不辞辛苦的奔走中,得以面世的。鲁迅还不惜笔墨,为《生死场》作序推荐,“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这段先生对《生死场》的评价,连同作品本身一起,早已成为经典。

  或许是种特别的缘分,当时针拨转回1932年,受困于旅馆的萧红,曾写信给《国际协报》求助。正是得益于该报副刊主编裴馨园的关照,二萧从此结缘。巧的是,裴馨园也是浙江绍兴人,他对中国现代文学亦有诸多贡献,培养了罗烽、舒群、萧军、萧红、白朗、金剑啸、金人、杨朔等一大批青年作家。

  小说《呼兰河传》是萧红在战乱中的香港创作完成的,这部描绘作者童年往事和家乡风景的作品,其风格和特点,被茅盾先生一语道破,称“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我想,在萧红的文学世界里,在她的文字中,在她对人性的深刻体悟和观察里,无不渗透着这两位文坛大师的思想,黑龙江与浙江在这一刻,实现了文学上的梦幻联动。

  说浙江现代文坛占据了中国现代文学半壁江山,的确名副其实。除鲁迅与茅盾外,一大批卓有成就的作家如漫天群星,闪耀在文学史的长河里。在浙江作家经典作品场景体验厅里,鲁迅笔下的故乡、茅盾的“农村三部曲”、 郁达夫的《迟桂花》、戴望舒的《雨巷》等经典作品,通过影像空间让人沉浸其中,而我尤其注意到的便是艾青所作的《大堰河——我的保姆》。

  这位出生在浙江金华,求学于杭州的“民族诗人”,曾于1958年4月来到北大荒八五二农场,生活工作了将近两年。在那里,因历史原因而郁郁寡欢的艾青,受到了北大荒精神的感染和鼓舞。在荒原变就良田的过程中,杂草与灌木丛盘根错节。近五十万亩的荒地,在熊熊大火中,浓烟蔽日,蔚为壮观。面对此景,诗人艾青,创作出诗歌《烧荒》,用火海、云彩等意象,抒发了建设北大荒的壮志情怀,“小小的一根火柴,划开了一个新的境界——好大的火啊,荒原成了火海!火花飞舞着、旋转着,火柱直冲到九霄云外!火焰像金色的鹿,奔跑得比风还快!”这条从黑龙江到浙江的文学之江,在这一刻再一次心手相牵。

  数字化、现代派、沉浸式、交互感,一座展现灵秀之地文脉发展的文学场域,令所有的文学爱好者有了归属感,也让承传了千百年的文字,跃动在今时今日,并将继续流转于何月何年。


浙江日报 钱塘江 00003 文脉,从北到南 2024-06-23 26920346 2 2024年06月23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