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斯本丸”沉船事件英军战俘后代东极岛“寻亲”
续写永不沉没的情谊
本报记者 李震宇 黄宁璐 孙潇娜 摄影报道
6月18日下午,位于舟山东极海域的“里斯本丸”沉船遗址,一艘白色船艇缓缓停泊,10余位“里斯本丸”沉船事件英军战俘后代站在船尾,将手中的白色花瓣撒向大海。望着眼前这片先人长眠的海域,他们泣不成声。
参加完浙产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在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全球首映后,17日,10余位英军战俘后代怀着激动的心情登上东极岛。他们中有的是白发苍苍的老人,有的是尚未成年的孩子,此番远渡重洋而来,不仅是为了缅怀他们的先辈,也是为了感恩82年前那些勇敢伸出援手的东极渔民。
走进东极岛上的“里斯本丸”营救事件纪念馆,那段82年前的历史清晰地呈现在英军战俘后代们的眼前——1942年10月,日军征用“里斯本丸”号客货船押运1800多名英军战俘从香港前往日本,途经舟山附近海域时被美军击中,最终843名英俘遇难,384名英俘被当地渔民舍命救起。
“我的父亲去世前一直跟我说,舟山渔民是真正的英雄,他们不顾自己安危,奋力营救英军战俘。”“里斯本丸”沉船事件幸存者莫利的女儿维尼,看着父亲当年被关押的狭小船舱模型,和东极渔民给获救英军送饭菜的篮子,感慨地说,“如果没有勇敢的东极渔民,我的父亲不可能活下来,那就没有现在站在这里的我。”
得知此次跨越万里而来的英军后代中有一名14岁的小朋友,今年12岁的俞璐璐自己动手做了一份海螺哨子的礼物,并亲手将礼物送出。两个小朋友还交换了联系方式。俞璐璐的曾祖父是当年参与救援的东极渔民之一。
在岛上的一家民宿里,随着《友谊地久天长》的歌声响起,渔民后代为英军战俘后代端上一碗碗冒着热气的番薯汤,这正是当年救援渔民为被救起的英军战俘准备的饭食。一碗番薯汤,甜到了两国人的心里。
我们可以遥见——这段永不沉没的情谊,将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本报记者 李震宇 黄宁璐 孙潇娜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