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人物

领衔课题研究十余年,突破雌核发育等关键技术——

徐冬冬:让黄姑鱼只“生女儿”

  人物名片

  徐冬冬 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养殖室副主任,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浙江省重点科技项目等20余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5项,完成水产新品种研究1个。相关研究成果获海洋工程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一等奖、海洋科学技术二等奖、舟山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等奖项。

领衔课题研究十余年,突破雌核发育等关键技术——

徐冬冬:让黄姑鱼只“生女儿”

本报见习记者 吕凌棘 共享联盟·嵊泗 斯楚楚

  繁殖、产卵、收集、称重、水路与陆路联合运输……近日,一箱4公斤重的黄姑鱼“全雌1号”新品种受精卵从舟山出发运往宁波象山,这一箱小小的受精卵,在培育养成较理想的情况下,预计可带来500万元左右的效益,谈起这项合作时,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徐冬冬研究员喜笑颜开:“这是黄姑鱼全雌群体培育技术从科研攻关到市场化的重要一步。”

  长年在舟山工作的徐冬冬其实是一个山东汉子。2009年他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毕业后来到舟山工作,领衔黄姑鱼全雌群体培育课题研究十余年,相继突破了黄姑鱼雌核发育、伪雄鱼诱导以及全雌鱼规模化培育等关键技术。

  目前,黄姑鱼“全雌1号”已经游出了舟山,宁波象山、台州大陈岛、温州洞头、福建宁德、山东日照、河南延津等地均有试养。相比于传统黄姑鱼养殖,“全雌1号”生长速度更快、养殖周期更短,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更高,每公斤身价在百元左右。

  就像把大象关进冰箱只需两步一样

  早在徐冬冬攻读研究生时,他就发现,一些鱼类的雌性群体往往比雄性体重更大、生长周期更短、养殖效率更高。来到舟山后,肉嫩刺少、营养丰富、广受欢迎的黄姑鱼进入了他的视野。

  就像人们戏称将大象关进冰箱只需两步一样,用通俗的语言来说,徐冬冬的黄姑鱼全雌苗种培育课题也可分为两步:首先要研究如何将原本的雌性黄姑鱼转变成“伪雄性”,其次是让“伪雄性”黄姑鱼再与雌性黄姑鱼交配,诞下只有雌性的黄姑鱼宝宝。

  为了培育一批拥有优秀基因的“鱼爸鱼妈”,徐冬冬从研究员变身渔民。在舟山海域中,徐冬冬或随渔民出海捕捞,在渔船上进行科研工作,或守在码头,等着渔船靠岸,就登船筛选黄姑鱼亲体。

  “黄姑鱼全雌苗种培育的研究最早开始于2007年,光是母本选育就经历了4代,终于有了一批‘基因优化版’的优质母本。”徐冬冬说。

  2012年,在徐冬冬主持下,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正式开展黄姑鱼性别控制技术的研究,设立培育全雌黄姑鱼的科研项目。

  真正的挑战开始了。

  “当时国内外都没有相关领域的育种技术,也没有成功先例可以参考,我们能做的只有自己平地起高楼。”徐冬冬说。他开始伪雄鱼诱导技术的研究,通过将受精卵冷激以诱导雌核发育,反复尝试冷激温度和时长;为伪雄鱼的诱导实验选择最合适的药物,药物种类、药物浓度、处理时间点与处理时长等都与最后结果息息相关。

  在这期间,失败成了家常便饭。水温与供氧量不对,试验鱼群成批死亡;冷激处理时长不足,雌核诱导率大大降低;诱导药物出现问题,或是鱼苗发育成存活率低,或是出现千奇百怪的“畸形儿”……

  “有时科研就像打游戏一样,稍有不慎,轻则选关重开,重则从头再来。”徐冬冬说。关关难过关关过,徐冬冬和团队相继攻克了黄姑鱼雌核发育、伪雄鱼诱导及全雌鱼规模化培育等关键技术。

  做科研得有一颗大心脏

  凌晨,西轩岛海水增养殖基地已陷入了沉睡。突然,车间养殖池的断气警报声响起,徐冬冬团队成员和工人师傅不约而同地向养殖车间冲去,先启动备用气泵抢救鱼苗,再排查断气原因。井然有序、分工明确,因为这样的场景徐冬冬团队已经历过多次。

  “做科研得有一颗大心脏,随时准备应对突发情况。”徐冬冬看着水池中欢快的鱼儿感慨道。

  据他回忆,岛上意外情况随时会出现。5月至8月是黄姑鱼繁育、产卵、增重的关键季节,但也是台风的高发季。“遇到台风天,我们都担惊受怕,像是患有强迫症一般,反反复复检测岛上的电力线路有没有安全隐患、养殖基地是否牢固等细节。”徐冬冬说。

  但无论怎么准备充分,自然的不可抗力仍然会造成损失。台风一大,岛上经常面临断电风险,电力一断,意味着养殖池的供氧系统随之中断。“担惊受怕是常态,有时在宿舍睡着觉,突然空调停了,就知道可能断电了。我跳起来就往养殖池冲,果然池子里的供氧也没了,如果这时再碰上备用气泵不足的问题,那只能眼睁睁看着鱼群死亡。”

  除了断电,徐冬冬和团队成员还碰到过很多其他情况。试验中的鱼群病了,全员守在池边撒药、喂食、观察,轮流值守;供氧量太大了,试验鱼苗开始在池里“扑腾”,太小了则有缺氧的风险,就要反复尝试找到合适的供氧大小……每一步,徐冬冬和团队都走得很谨慎,因为一次意外很可能意味着一整年的努力化为乌有。

  “在项目前期,这样的事情是常态,我们能做的补救措施,就只能尽可能扩大群体数量,争取出现意外时能多保留一些。”徐冬冬说。

  目前在西轩岛上主持养殖工作的是徐冬冬团队成员胡伟华工程师,他用了一个“稳”字来形容徐冬冬。“虽然现在出现意外的概率已经大大降低,但每次碰到意外我们仍会急得不行,但和徐老师汇报时他总是很稳,好像已经预见到了意外。”

  “今年不行就明年再来,只要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总能完成的,不要急于求成。”回忆起经历过的种种意外,徐冬冬一笑了之,并把他的经验传授给了他的学生。

  科技成果要让老百姓赚钱

  去年11月下旬,徐冬冬带着“全雌1号”前往广东参加第四届中国水产种业博览会。开幕式上,17个经国家审定的水产新品种正式发布,黄姑鱼“全雌1号”榜上有名,这也是舟山市获批的首个水产新品种,更意味着“全雌1号”至此开始正式面市。这一天,徐冬冬等了10余年,这个正值壮年的山东汉子,鬓角已经有了白发。

  “科研成果不能成为空中楼阁,要落地,要用科研成果帮助老百姓赚到钱。”徐冬冬已经规划好了下一步目标——在内陆盐碱地试养以黄姑鱼为代表的东海高品质经济鱼种。

  为黄姑鱼“全雌1号”与内陆盐碱地牵线搭桥的,是青蟹。2019年,宁波大学科研团队在河南兰考与延津的盐碱地成功试养青蟹,这为徐冬冬打开了思路。“青蟹适宜生长的盐度条件在14%至27%之间,青蟹能养,我们舟山的鱼应该也行。”他这样思考着。

  相关资料表明,舟山因处长江口流域,受到潮流、季节等因素影响,海水含盐度在6%至27%之间变化,所以舟山的海水鱼同样具有耐低盐度的优势。河南延津有大量闲置盐碱地养殖水塘,含盐度为1.5%。“如果能在此成功试养黄姑鱼,或许就能够为全国5亿亩盐碱地综合利用蹚出条新路子。”徐冬冬说。

  他和河南延津的养殖户朱小贝搭上了线,朱小贝原本养殖的是淡水鱼,经济效益较低,每年亩产收入不足3000元,在改养青蟹后,预计8亩蟹塘可收获10万元,这也给了朱小贝试养黄姑鱼“全雌1号”的信心。如果试养成功,亩产收入将达万元以上。

  不止如此,徐冬冬想要将黄姑鱼“全雌1号”推向市场的步骤走得更快,目前他的团队已经建立起3家“全雌1号”的苗种规模化繁殖基地,年产全雌苗种500万尾以上,养殖“全雌1号”可帮助相关企业与养殖户提升养殖产量40%以上,养殖效益提升约50%。

  “‘全雌1号’已经游出舟山了。”徐冬冬介绍说,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全雌1号”受到了福建、山东、河南等地试养单位的欢迎,不停有人“追单”,知名度也越来越高。在徐冬冬看来,继续优化“全雌1号”仍是他的主业之一,他和团队正在进行“全雌1号”的循环水养殖实验,以期取得更多技术突破。


浙江日报 人物 00006 徐冬冬:让黄姑鱼只“生女儿” 2024-05-28 浙江日报2024-05-2800006;浙江日报2024-05-2800007;26825145 2 2024年05月2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