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专版

实施“五个一”举措 实现“家—校—社”联动

余杭仁和建39座“低碳小屋”推动数字化垃圾分类

邵金蔚 陆亚飞

  “投放正确,请督导员及时评分……”在杭州市余杭区仁和街道浙江外国语学院附属仁和中学,由学生担任的垃圾分类督导员正耐心指导同学们进行正确的垃圾分类。

  该校引进了数字化垃圾分类集置点“低碳小屋”,屋内配置督导评价台和分类情况抓拍评价系统,学生通过刷卡溯源投放后,系统自动进行抓拍、称重,并由督导员评价后添加积分。屋外大屏实时显示每月垃圾投放量、不同垃圾投放量、用户投放数据及督导员评价等信息,还可对混装混投、垃圾满溢等不规范情况及时发出提醒。

  据该校相关负责人介绍,学校通过实施“五个一”举措推动垃圾分类建设:一张网将班级、宿舍、食堂和办公区产生的垃圾通过数据联结成网;一张图绘制了垃圾产生责任人、点位督导管理人、垃圾移交处理人责任制;一课程融入校园垃圾分类教育;“家—校—社”一联动推动全社会积极参与垃圾分类;一评价助力实现垃圾分类无纸化管理。

  “低碳小屋”自1月初启用以来,仁和中学通过数字化方式收集各类垃圾15.6吨,其中,易腐垃圾约14吨,再生资源约0.6吨,分别移交资源化利用,有效实现垃圾减量、节能减排。同时,每个班级通过数字化溯源管理,垃圾源头分类率从刚启用时的42%,提升到100%。

  “通过‘低碳小屋’把垃圾分类纳入日常教育,不仅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践机会,也让大家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学会承担社会责任。”该校相关负责人说。

  为助力余杭区西部富美建设,打造无废城市、美丽余杭、健康余杭,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近年来,在杭州市环卫固废中心的指导下,余杭区仁和街道把生活垃圾处理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改善人居环境的重点工作,加大投入力度、规范分类标准、强化宣传教育、完善运行机制,切实推动垃圾分类成为低碳生活新风尚。

  仁和中学“低碳小屋”是余杭区仁和街道实施数字化垃圾分类建设的一个缩影。作为今年街道的民生实事工程之一,截至目前,该街道已建成并投入运营“低碳小屋”39个,覆盖20个小区、12633户居民,有力地推动全民参与垃圾分类,促进垃圾减量和街道生态环境建设。

  原来分散在小区楼道口的垃圾投放点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干净、整洁、美观的数字化垃圾分类集置点;通过入户宣教和志愿者引导投放、督导员督导评分、垃圾正确分类奖励等多项举措,居民垃圾分类的积极性、正确性大为提升,不仅有效地破解了垃圾分类难题,还为小区带来了新的活力。

  据统计,通过“低碳小屋”垃圾分类数字化投放装置,仁和街道的源头分类率达到94.6%,易腐垃圾户均分出量达到0.6公斤/户/天,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热情和辖区内小区环境都有了明显提升。

  接下来,余杭区仁和街道将借助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进一步推进“低碳小屋”建设,今年力争实现辖区内学校和小区全覆盖,切实推动居民生活垃圾全部实现数字化投放。同时,持续完善垃圾投放、收集、运输和处理等各个环节,提升垃圾处理效率和水平,为老百姓营造一个更加绿色、清洁的生活环境。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5 余杭仁和建39座“低碳小屋”推动数字化垃圾分类 2024-05-24 浙江日报2024-05-2400009 2 2024年05月2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