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钱塘江

文章导航

枕水千年 看越地悠长文脉

  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

  绍兴,一座千年古城,在大运河的滋养下,孕育出深厚的历史、秀丽的风光,成为中国大运河南端的一颗明珠。

  暮春之际,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和浙江日报报业集团联合举办了“循迹溯源·运河文化绍兴行”全国百名文化记者采访调研活动。来自天南海北的媒体人,一路沿河而行,似有一幅水墨长卷,在面前缓缓铺开……

  在其中,我们看到了绍兴的悠长文脉,一株小草,一栋房屋,一块石刻,更别提遇到各种各样的人物,都充满了故事。

  看见小草

  它看起来与路边的杂草无异,白色或淡紫色的小花点缀其间,带波状粗齿的叶子随风摇曳,上面还覆盖着白色的长柔毛。

  它们被叫做筋骨草,在江南村落的田野间,在路旁、河岸、山脚都随处可见。但眼前这株是在百草园,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它长在碧绿的菜畦与光滑的石井栏之间,在高大的皂荚树下陪油蛉低唱。

  筋骨两字当然让我想起鲁迅的风骨。这个颇有意味的巧合,促使我继续查找这种小草的资料。

  原来它的正式称呼是“金疮小草”,有着不一般的“治病救人”的功效。最早在唐代的《本草拾遗》中,就记录了金疮小草的治疗功能:“金疮小草,味甘平,无毒,主金疮止血,长肌,鼻中衄血……”

  将这种小草捣碎外敷,不仅能够止刀枪伤口的出血,还有利于肌肉生长,止鼻子中的出血。金庸把它写进了《倚天屠龙记》。“蝶谷医仙”胡青牛服用了金疮小草制成的药后,立刻元气满满,功力大增。

  是的,南方固然是婉约的,却不缺筋骨,绍兴人尤其不缺,听绍兴戏可以体会,读鲁迅著作更可以体会。

  时至今日,金疮小草仍是一味重要的中草药材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依然被穿着校服的学生们诵读。小草和文字,一遍遍刷新着少年们的想象。

  我轻轻触摸了筋骨草的叶子,仿佛触摸到了一段充满质感的历史。

  行程中打动我的另一片草,是在嵊州市金庭镇。

  别看这是小小一村,实则卧虎藏龙——1600多年前,“书圣”王羲之辞官,携妻子隐退到这里。去世后,王羲之即被安葬在金庭瀑布山麓。千百年过去,我们依然能感受到,王羲之钟情的这片山水之美。

  始建于唐朝的王羲之墓道坊,早已损毁,眼下这座牌坊由王氏后裔在清朝道光年间重建,“晋王右军墓道”刻于上。周遭青苔遍布,灌木丛生,古柏森森,宛若一片植物秘境。沿一条弯曲的鹅卵石墓道踏级而上,尽头就是王羲之墓。

  墓旁的小坡上,野草肆意生长,一簇簇低矮的淡紫色小花格外醒目,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它的叶片很薄,边缘有粗而不规则的齿,花的形状如一只展翅的鸟儿。然而如此有特点的花朵,却是陪衬,这株植物名为通泉草。

  散佚古书《庚辛玉册》记载:“通泉草摘下经年不槁,根入地至泉,故名通泉。” 通泉草,意思是通向泉水之草,常常出现在湿润的草坡、沟边、路旁和林缘。它渺小常被忽略,但仔细观察,在到达清泉的途中,总有通泉草铺就的美丽小径。潮湿往往意味着水源就在附近,这可能是“通泉草”名字的由来。

  依山傍水,难怪这块风水宝地会吸引书圣的目光。“一管擎天笔,千秋誓墓文。”墓碑旁的石亭上,一副对联,道出了王羲之为金庭带来的熠熠光辉。之后,多少文人墨客远涉山水,歌叹金庭,朝圣逸少。在华堂村王氏宗祠,有满壁诗墙,从晋许玄度到唐李白、杜甫、孟浩然;从宋苏轼到元赵孟、倪瓒;从明徐渭到清王国维、康有为,历经千年而不绝。

  附近的华堂村居住着5000余位王羲之后裔。华堂村一侧,由历史建筑改造而来的王羲之艺术馆带来了艺术的氛围。为引流、留人,金庭合力让小小乡村不负历史之名:保护修缮中国重点文保单位——王氏宗祠,修建王羲之家训综合馆,打造村里首家民宿“华堂·墨问”。

  因有王羲之的存在,因有后人的努力,金庭又笼罩着一片悠远的文香,一种辽阔的放达,直达身心。

  看见屋宇

  “绍兴城里五万人,十庙百庵八桥亭,台门足有三千零。”

  在绍兴, “台门”起初是对有身份之人住宅的“尊称”。后来,绍兴人把具有一定规模、封闭独立的院落都称为“台门”。这句民间谚语虽不免夸张,从中却可窥见绍兴的台门数量之多,蔡元培故居便是其中的一座。

  笔飞弄13号,翰林台门白墙黑瓦,与江南水乡的风情相呼应,静谧素雅,低调内敛。1868年,蔡元培诞生于笔飞弄中。

  这是一座富有绍兴特色的明清台门院落,坐北朝南,平面结构呈东西对称,砖木结构、青石板地、乌瓦粉墙、花格门窗,古色古香。院落共三进,第一进门厅坐西朝东,保留着明代建筑的岁月沧桑,上悬刘海粟手书“蔡元培故居”匾额,显示出主人的地位。

  蔡元培故居也是中国唯一专门介绍蔡元培一生事迹的名人纪念馆,得到了精心的照顾。当地专门为蔡元培故居安装了变形监测、压力监测等物理传感器,还用上了室内激光点云,监测精确度达到5毫米,“窗户开一条缝也能在屏幕上被实时‘看’到。”

  大约是百年前,蔡元培先生到北京大学任校长,他如一股清风,给北大带来了彻底的变化。蔡元培“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对北大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民主主义改革,北大思想的活跃、新思潮的传播和学术的繁荣,离不开蔡元培先生的改革。

  蔡元培《北京大学校长任命状》悬挂于笔飞弄13号的白墙上,黑字红章仿佛刚刚书印于纸上,从这一刻开始,受益者无数,我也在其中。

  与保存完好的蔡元培故居不同,另外一座吸引我的建筑,是再生的王阳明府邸,它在新建伯府原址上拔地而起。

  这也是全国唯一经考古发掘确认的阳明先生宅邸遗址,“一轴、四进、六重”的平面格局,由门厅、明德堂、至善堂、传习堂四进院落构成。考古工作者揭示了这里曾经存在的两重两进式主体院落建筑。布局呈中轴线对称,不过,它的中轴线不是准确的南北走向,而是北偏东11度。

  一眼望去,刻着“新建伯”的石坊赫然挺立,铜铸的王阳明雕像矗立于广场上,他头戴冠冕,身着长袍,腰佩长剑,气宇非凡,眼睛凝望着眼前的碧霞池,给了晚生千年的访客一个深思的神情。王阳明在此居住了六年,这里见证过这位大思想家的学术活动。

  当年,碧霞池上有座天泉桥,著名的“天泉证道”就发生在这里——

  五十六岁的王阳明即将受命出征广西,夜晚,他的两位得意门生王畿与钱德洪,围绕对他的善恶“四句宗旨”的不同理解,请教于他。王阳明移步到天泉桥上,耐心地听取了两人的说法,然后高兴地对两位弟子说:“你们的理解‘正好相取,不可相病’”,“相取为益,吾学更无遗念矣。”

  此时的王阳明,已经达到了大彻大悟的圆融境界。

  思及此,我才发现王阳明当年所用的观象台尚存,这是阳明先生生前所筑,用来占卜星象、观察天体的高台,人称“王假山”,并且也是用碧霞池之土垒起的。当考古实物结合现代化的多媒体互动演示屏,我们看见那座已经消失的老宅,穿越回了阳明先生的时空。

  看见人们

  在嵊州市三江街道,我看到了溢满的活力。

  “让世界人民享用中国好茶”,厚土茶业的口号,充满了陆游“千载谁堪伯仲间”的雄浑气魄。眼前位于三江街道的厚土茶业,已从山间地头飞向全球市场。

  一杯杯新沏的眉茶被端了上来,在热情的招呼声中,接过这凝聚着淡淡香气的茶汤,微甜可口,沁人心脾。

  “厚土茶业”,在公司成立之初,就将目光放到了遥远的非洲、中东、中亚、欧洲等海外地区。

  “我没想到,属于传统行业的茶叶去年居然能逆势增长,今年出口订单还在增加。” 总经理袁澎忠欣喜地说。茶叶是刚需品。再抿一口新茶,品味到的是嵊州茶人的探索与创新,是传统茶业的逆势生长。

  继续穿行于三江街道,不一会便看到流淌的剡溪,从古至今,这里都充满诗意。

  李白说,“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剡溪蕴秀异”,让杜甫“欲罢不能忘”。剡溪边上的三江街道,用创新的方式,让古诗中的美好与当下融合。

  在江南未来社区邻里中心,“邻舍+”志愿者们正在开展书画交流、手工教学等志愿活动,时尚的空间中洋溢着欢声笑语。一群身穿斑斓戏服的孩子,像模像样地唱起了越剧。

  这里已成为承载社区文化的“心灵驿站”,也是一个贴心的民情疏解中心。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体谅,在小小的邻里中心,体现出来。

  在三江街道江南社区的“满江红”民情哨岗,墙上的“民情二维码”格外醒目。我看到,一位居民通过扫码,及时地向社区反馈自己的意见。这些民情民意,会有专人每天接收,并及时推送给相应的网格民情服务人员负责跟进落实、跟踪反馈。

  借由“民情日记”开启新篇章的未来社区,正变得越来越完善。小小的社区治理,让我们看到一种智慧,自下而上地改变生活的状态。

  这就是一条文化之河,它承载着记忆,也不断注入新的生命力延续价值、创造价值,改变后人的生活。

  看见刻石

  我对石头也充满了兴趣,尤其是有字的石头。

  步入大禹陵碑廊,仿佛穿越千年,来到了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每一块石碑上都承载着一段历史,或歌颂大禹的丰功伟绩,或记载古人的情感。

  其中,最大的一块石碑是会稽石刻。

  当年秦始皇出巡至会稽,“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颂秦德。”相传,这块石碑曾立于鹅鼻山顶,与会稽山脉另一名山秦望山遥遥相望。

  数了数,碑上正文共二百八十九字,小篆阴刻,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乾隆年间,由绍兴知府李亨特复刻后的碑文。字与石以极其规整的方式,构成了一种繁复之美。一眼望去,字形皆为长方形,结构匀称。笔画委婉却又藏刚劲,虽然字字独立,整体却互相依附,行列有序。有趣的是,因为李斯在《会稽石刻》上的笔画如玉箸一般,因而这种字体又称“玉箸篆”。

  唐代书画家李嗣宗在《书后品》里说:“李斯小篆之精,古今妙绝。秦望诸山及皇帝玉玺,犹夫千钧强弩,万石洪钟。岂徒学者之宗匠,亦是传国之遗宝。”

  去年,大禹陵景区三处碑刻刻石被列入国家文物局公布的《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这三处分别为会稽刻石、禹陵窆石题记、岣嵝碑。众望所归,也彰显了会稽山大禹陵丰厚的文化内涵。

  这次行程中,我还看见另一方知名度也很高的石刻。沈园的石壁上,一边是陆游的《钗头凤》,字迹苍劲有力,节奏急促;一边是唐琬的《钗头凤》,字迹秀丽隽永,凄凉苦涩。

  一曲《钗头凤》,在此浸润了近九百年。虽千万遍咀嚼,我们仍能从中找到新鲜体悟。现在,网上对陆唐之恋有很多种声音。比如,有人觉得陆游是个“渣男”:“当年为什么没能顶住压力要和唐琬离婚?离就离了,为什么又要写词再去打扰人家?”

  我觉得,《钗头凤》还有另一种读法。

  1142年,岳飞被害。这个时期,秦桧当权,主张抗金无疑是危险的,而陆游恰恰是一位坚定的主战派。面对这样的时局,作为一名书生,陆游在16岁和19岁时两次入临安应试,皆不第,不是因为才学不够,究其原因,还是在文章中直白地坚持抗金立场。

  我们还可以留意这样一个时间点。1153年,已与唐琬离婚的陆游参加锁厅试,考官陈之茂欣赏陆游的才情,擢为第一,秦桧之孙秦埙第二。秦桧大怒,次年礼部考试,陆游直接被除名。

  了解了这些前前后后,再读这首《钗头凤》,分明能感受到,词中耿耿于怀的,不只是儿女情长的伤情离别,更有生不逢时的不遂人愿。

  在这样的沉重里,他迈入沈园,失魂落魄。仿佛前缘已定,多年不见的唐琬正好出现在他面前。也许唐琬从陆游的词中看到了难以割舍的爱,读懂了他的身不由己。她也写下了一首《钗头凤》,留下“世情薄,人情恶”残句。至少在唐琬的词中,陆游与她的劳燕分飞是被世事所迫。

  世间如果有轮回,那么今时陆唐何在?以沈园的一片绿意为水,濯洗满身的叹息。

  看见展馆

  来到青藤书屋,很难不被这里的典雅打动。青藤书屋是明代著名书画家徐渭的出生地,竹园、假山、书屋、天井,小中见长,清幽不俗。

  不过,现在,我的视线更多地投向了书屋之外,这里成了保护性开发的徐渭故里。

  2020年初,总投资约8.7亿元的青藤书屋周边综合保护项目落地开工,新建徐渭艺术馆、绍兴师爷馆、青藤广场等,改建青藤书屋周边老台门,改造提升前后观巷历史街区老旧民居……一个文化艺术展示与居民生活融合的新空间。

  这个宝藏艺术馆,藏在古色古香的绍兴老城区,在仓桥直街、人民西路、解放南路和后观巷合围的空间里。以黑白灰色调融入周围历史街区的徐渭艺术馆,给出了一个融合“新与旧”的解法。

  以徐渭艺术馆为源头,徐渭故里正成为一个年轻、活跃、充满文化味的文艺空间。

  青藤书屋边修葺一新的3个老台门脱胎换骨。陈家台门布置了布衣青藤展,让徐渭生活场景重现;大乘弄12号台门开辟成茶空间;开元弄50号台门打造独特的咖啡与简餐空间。附近的张家台门成了古城会客厅;后观巷33号榴花斋成了古色古香的饭店,既保留老台门特色,也带来了人气;榴花斋对面老县府宿舍正在改建成青藤别苑特色民宿……

  在越剧诞生地,嵊州市甘霖镇施家岙村,我们遇见了另外一座崭新的展馆——越剧博物馆新馆。

  走进这优雅的建筑,以嵊州市市花白玉兰为主题的纹饰在自然采光下显出别样气派,越剧厅的序厅一位花旦舞动着水袖,清丽婉约、仪态万方,她特意向观众展现着越剧表演服装上灵动的设计。

  这里也是中国首家专业戏曲博物馆。一步一景,馆内越剧厅有越剧文物、史料30000多件,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

  花衫鼻祖施银花的光片龙纹蟒、越剧改革倡导者袁雪芬的麻布旗袍,越剧创始人之一马潮水的《越剧发展书》手稿静静地躺在展柜,供观众品鉴。看到这些,我们确信,越剧的百年变迁,一路摇曳,尽绽芳华。

评分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 ©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关于浙报集团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帮助 ]

ICP备:浙B2-20080242 浙公网安备 33010302000628号

浙江日报 钱塘江 00003 枕水千年 看越地悠长文脉 2024-05-19 26846623 2 2024年05月19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