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钱塘江

又见柳絮
因风起

  柳絮是柳树的种子,花大实小,漫天飞舞,有如蒲公英,这是它们传播“后代”的方式。但因它如雪的洁白与轻盈,故可形成美丽的景观。

  有人讨厌柳絮,觉得它纷纷扰扰,有些碍人。这实在有些冤枉它了,它只是在舞自己的生命,走自己的路,并无扰人之心,且扰人之事之物多矣,何独柳絮。

  韩愈有诗:“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也借薛宝琴的口说柳絮是“只缘占得风流号,惹得纷纷口舌多”。可见,小小的单纯的柳絮能有什么坏心思呢。

  古人爱柳,且杨柳不分,所以杨花和柳絮没什么区别。杨柳的花絮飞舞之时常是文人诗兴大发之日。比如晏殊的“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贾至的“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而前面韩愈那两句更容易让人想起清代徐骏的“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颇有哲理意味。刘禹锡的“春尽絮花留不得,随风好去落谁家”,则让人感叹时光的无情和万物命运的客观性。

  南朝的庾肩吾有一首题为《春日》的诗,里面有“桃红柳絮白,照日复随风”的句子,诗简洁紧凑、形象生动。读此不免想起另一首诗和一则逸闻。

  汪曾祺有《岁朝清供》集,里面讲到“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参加盐商聚会,席间众人联诗,是“一冬”的韵,轮到一个不善此道的人,推辞不掉,顺嘴说了一句“柳絮飞来片片红”。众人大笑说,柳絮是白的,怎么成红的了,你是为了押韵不顾事理了。此人一时语塞,面红耳赤。金农见状为之解围说:“此乃古人之句,并不错。”接着吟道:“廿四桥边廿四风,凭栏犹忆旧江东。夕阳返照桃花渡,柳絮飞来片片红。”这实则是他为救场急中生智做的。据说事后此盐商送了他二百两白银为谢。

  《红楼梦》中,史湘云曾发起一次填柳絮词的活动,众人共填了五首,隐喻了各人的性格和命运。其实凡诗人描写的对象多数是一面镜子,能照出作者的思想和爱憎。

  不管是史湘云的“莫放春光别去”,还是林黛玉的“嫁与东风春不管”,还是薛宝钗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对柳絮来说都无所谓,它只潇洒地自来自去,在畅享春光的同时装点着自然,为世界舞出一道美丽的风景。于人来说,它“向忧亦忧,向喜亦喜”。


浙江日报 钱塘江 00003 又见柳絮
因风起
2024-04-21 26784335 2 2024年04月21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