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钱塘江

父亲的家书

  最近的一年半时间里,好多个万籁俱寂的暗夜,我独自待在房中,翻阅父亲写给我的信。那些信一共有50多封,最早的写自1989年3月,当时我读高一;最迟的止于1997年11月,我供职于绍兴县文联。这中间有着九年时间的跨度。之后,由于我家安装了电话,不再以书信的形式联系。

  整理这批信后,我特地阅读了《傅雷家书》。应该说,傅雷写给傅聪和傅敏的信里,不仅渗透着一个父亲对儿子苦心孤诣的爱,而且体现了其作为一位文艺大家在音乐、美术、哲学、历史、文学等方面的高超造诣,难怪同为文艺大家的楼适夷评价道:“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

  父亲写给我的信,自然不具备傅雷的那种“高度”。尽管他幼时颇具绘画天分,十五岁那年曾有七位老师造访他家,欲报送他到省城一所美院深造,可终因祖父的反对而未成行,后来成了一名普通的农民。好在父亲读到初中,平时又注重自学,写的信整体上行文流畅,并且字迹非常漂亮。

  但要讲信中的格式,基本上千篇一律。他的每一封信,都分为三个部分:一、针对我去信告知的近况进行评述,二、告知家人或亲戚的近况,三、对我生活、健康、工作、写作等方面的叮嘱。这三个部分的内容,除了前两部分因每次近况不同有所变化外,最后的那部分都极为雷同。

  然而,就在父亲给我写信的日子里,我从一名高一学生,到患重伤寒,再后来高考落榜步入社会,先后辗转于绍兴、杭州、广州多地,前五年干过四五种不同类型的体力活,后四年就算从事文字工作,也换过四五家单位,始终处于颠簸状态,可谓人生的暗夜。

  父亲的信,从未像《傅雷家书》那般向我灌输过那种“高尚情操”,但从那些平实的语言里传递出与他的性格相违的脉脉温情。譬如,他几乎在每封信里,都会这样提醒我:“注意体格,重要的是人,不是钱。”“要注意身体,各方面不要劳累过度。”“各方面要注意,特别是身体方面。”

  对于如何为人处世,他也从不跟我讲大道理。1995年3月,我在广州打工,从一家商店跳槽进入一家出版社,从此告别了体力活。他在信中表示欣喜之余,用大白话告诫道:“在现单位,工作可好?对于人际关系,要团结一致。”“虽说你走出老单位了,但是也不要忘记原单位的老板。”

  特别在我的事业方面,他总是毫无保留地支持。我高中毕业后,业余从事文学创作,梦想成为一名作家。这在村里人看来,简直是天方夜谭。可父母不这样认为,他们充分理解我,并相信我一定能成功。父亲在大多数的信里,都会提及我的写作,要么通知投稿录用情况,要么安慰或鼓励我。

  记得《傅雷家书》阅后不久,作为主人公之一的傅聪离世,不少媒体重温他们父子俩的旧事。我在网上“偶遇”了傅聪多年前的一篇访谈,他直言不讳地说:“这些(家书)我是嫌他烦的,这些我从来没有好好看过。”他甚至极少回信,傅雷写给他177封,他只回了6封。

  被奉为“教育圣经”的《傅雷家书》,尽管后来影响了无数读者,但对傅聪并未起作用。而作为平凡人的父亲,他的那些信却给了我莫大的力量——他对我生活上的关心,让我倍感温暖,在世态炎凉的现实中不再寂寞;他对我事业上的勉励,让我充满自信,在坎坷不平的文学路上无畏艰险。

  值得一提的是,父亲在信里极少谈到自己。其实,父亲给我写信的那段岁月,同样是他人生的暗夜。之前,他一直是我们村(当时叫“大队”)的大型拖拉机手,虽说三天两头外出跑运输,但日子过得还算安稳。之后,他便失去了那份职业,为了养家糊口四处奔波。

  此刻,正是子夜时分,我记录着这篇关于父亲家书的文字,眼前油然浮现出这样一幅情景:在无数个暗夜里,我与父亲跋涉于泥泞小道,尽管他自己走得极为艰难,可依然努力高举着一盏灯,替我照亮着前行的路……回想往昔,无论是在文学路上,还是在人生路上,父亲都是我的掌灯人!

  如今,父亲已驾鹤西去。每当翻阅他的那些信,我总是相信他没有远离过,只是换了一种存在的形式。我甚至相信,他依然在天上高举着一盏灯,激励我步出失去他的至暗时刻,去拥抱快乐和幸福,并继续为在人间的我照亮着未来的路。父亲的那些信,是一种永恒的爱,是一盏不灭的灯。


浙江日报 钱塘江 00003 父亲的家书 2024-03-31 26728001 2 2024年03月31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