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钱塘江

穿过岁月的艾香

  每年清明,岳父岳母都会和我们一起去祭拜外公外婆。

  袅袅香烟中,外婆音容笑貌历历在目。她一生健健康康,到96岁无疾而终。她慈祥安然,却有一段鲜为人知的传奇经历。

  1914年,外婆出生在浙东四明山麓珍坑村。胡愈之母亲黄木兰也出生在那里,与外婆同宗同族。胡愈之在商务印书馆工作期间,经常从上海邮寄一些进步书籍到珍坑,这个小山村诞生了虞南第一个党支部。外婆堂哥黄志民为第一任党支部书记。

  外婆名念萱,字会香,名字有诗意,意为不忘慈母养育之恩。她考入了湘湖师范。这所学校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颇为著名,倡导活泼、自由的校园氛围。

  清明时节,外婆和女同学们换下校服,穿上漂亮的对襟衫,三五成群到杭州游玩。她们坐在杨柳树下,吃着艾青团子。这些散发着书卷气息的青年女子,在西湖边畅谈理想,爽朗的笑声引得路人不时回头观望。

  美好的日子总是短暂的。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军占领杭州,湘湖师范被迫南迁,师生一路辗转至义乌、松阳、庆元、景宁等地。为了躲避轰炸,全校师生每人带着三十斤学校的公物往深山里走,有时一天要走六十到八十里山路。外婆个子矮小,背得走不动了,宁可把自己的衣物丢掉,也要保全学校公物完整到达目的地。

  国难当头,山河破碎。许多时候,选择只剩下是出去抗日死,还是在家里等死。但谁也没想到,一个柔弱的女子,竟然瞒着家人毅然报名参加了抗日政工队。

  “冲过钱塘江,收复杭嘉湖!”在嘹亮的战斗口号激励下,外婆随政工队奔赴浙西抗日前线。当时天目山区已成了浙西抗日的军事和政治中心,因此,也成了日寇眼中钉,差不多每天都从杭州笕桥机场派飞机出发,循环搜索,狂轰滥炸。

  在硝烟弥漫、弹片纷飞的战场上,战友们有的被炮弹炸飞了手臂,有的眼球被子弹打了出来,外婆看到战友们不断倒下,真的急红了眼。她冒着生命危险,将伤员转移到后方营地救治。晚年每每回忆,那种惊心动魄的场景仍一次次浮现眼前。

  一次,外婆和部队走散了。她在荆棘遍野的山林中摸索了三天三夜,又冷又累又饿,以为不是饿死,也会被恶狼咬死在这荒山野岭里。就在她最绝望的那一刻,突然一座小庙映入眼帘。

  庙里冷冷清清,供奉着菩萨。外婆拜了拜观音,拿起供奉的艾果狼吞虎咽地吃起来。那些艾果又冷又硬,外婆全然不顾,囫囵吞枣地吃了下去,不一会就将供台上的艾果一扫而光。缓过劲,外婆泪眼婆娑,苍天有眼命不该绝啊。她重拾勇气,再次在菩萨面前跪下来,感谢前来供奉艾果的善良山里人。

  外婆终于走出山林,沿路都是拖儿带女逃难的人,外婆一路南下,流浪到福建霞浦。在颠沛流离中,许是因缘巧合,邂逅了温文尔雅的外公,他们一见钟情。翻山越岭的逃难途中,沿途已难觅住处和食物,只能在破庙或者祠堂里暂住,采野菜充饥也是常事。在霞浦,一个村妇看到面黄肌瘦的外婆,硬是将几个艾青团塞给了她。这个具有慈悲心肠的福建村妇,让外婆感激涕零一辈子,艾果的地位在外婆心里又一次升级。

  抗日政工队以为外婆牺牲了,通知上虞县政府。为纪念外婆,上虞县政府将生畈中心小学命名为念萱小学。

  抗战结束后,外婆和外公回到了珍坑村。外婆的生命历程中虽然有如此波澜壮阔的一页,但她就像田野上的艾草,依然普通而又平凡。

  他们开始默默无闻地生活。外公在山区一所学校教书育人,外婆相夫教子,种地养家,日子过得如流水。山高水低的跋涉,出生入死的经历,外婆把一切看得风轻云淡。

  在与外婆相处的岁月中,我也能感觉到她不同于普通村妇的气质,她内心世界的富有。即使生活在艰苦年代,她每年春天都会做一些艾青团子,给邻里们送去。闲来无事的时候,她总是戴着老花镜,静静地读书看报。村里的人都喜欢来外婆家串门,听外婆讲人生,讲故事。

  拉回遥远的思绪,我看到外婆的坟墓四周,艾草东一丛西一簇,静静地泛着晶莹的绿,又透着沁人的香。浙东四明山下,艾草很普通,很平凡,匍匐在春天的大地上,没有招蜂引蝶的媚态,默默地收敛朴素的面颜,潜滋暗长,生生不息。


浙江日报 钱塘江 00003 穿过岁月的艾香 2024-03-31 26728002 2 2024年03月31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