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阅读

《节日之书:余世存说中国传统节日》

找回传统,拾忆年味

  在中国众多的传统节日里,春节是最为富赡的一种。过年,对于中国人来说,有着特殊意义。它意味着辞旧迎新,意味着家人团圆。它是中华文明数千年的智慧结晶,寄寓着国人浓厚的家国情怀。

  新春已至,人们喜气洋洋地采办年货、敬灶神、贴春联、吃年夜饭,带着祝福、温暖和憧憬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知名学者、诗人余世存在他的著作《节日之书:余世存说中国传统节日》里提到:“在原创性生活方式的现代转化中,没有比春节更能让中国人骄傲的了。”

  是啊,正如每年春节前夕,“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句话总被津津乐道。简单的话语,道出的是春节所负载的厚重文化积淀,以及春节在国人心中的地位。从漫漫风雪夜归路,到春运滚滚人流潮,春节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独有的中国精神。漂泊再远,有了这种“精神”,我们都将不再孤独。

  因此,从过去到现在,纵然生活在变、环境在变、观念在变,“年”的过法在变,但刻在人们骨子里关于团圆、关于幸福、关于对新一年的期盼没有改变。不论何时何地,我们始终重视这一节日——

  《红楼梦》里对过年有极为细致的描述:首先是最重要的祭祖,“贾珍那边,开了宗祠,着人打扫,收拾供器,请神主,又打扫上房,以备悬供遗真影像”。其次是压岁,贾府的压岁钱做得很精致,有梅花式、海棠式的,也有笔锭如意、八宝连春等不同样式。还有送年礼、发年货、贴对联、换门神等仪式。

  鲁迅在《祝福》里写过江浙一带的过年习俗:“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地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煮熟之后,横七竖八地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年年如此,家家如此。”

  老舍也写过北京人过年:“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起来,新年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必须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假若不预备下几天的吃食,临时不容易补充。”

  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对迎春节、过新年有着欢喜的热情。在记者的记忆里,那是对腊月里贴春联福字张灯结彩的期待,是一家人共同包饺子的团圆,是吃完年夜饭坐在电视机前看春晚的温馨,也是和亲戚朋友等互发微信、抢红包的祝福……正是这些升腾的人间烟火气,拉满了春节的氛围感。

  在余世存看来,过好春节等传统节日对现代人来说更为重要,因为节日不仅是了纪念,为了生活的仪式,也是为了认同和表达。他说:“现在,找回我们的传统节日,成为一项非常有意义和价值的任务。”

  如此,他才写下这本《节日之书》。“在温习传统节日的过程中,我也受益匪浅。”他说,这让自己再一次回到传统文化当中,正是在对传统节日习俗的追溯中,我们能够发现先人时空意识的重大意义。可以说,研读传统节日也是再度理解古人和时空的过程。

  年味正浓,不妨翻开这本《节日之书》,细品其中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种种知识,体会节日中的各种习俗与文化生活,品味节日的饮食、传说、歌谣、对联、文艺等的美好。

  全书以春节始以除夕终,从历史故事、思想传承、风俗礼节、生活方式等方面,全方位讲述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还将文学作品、民间传说、史书记载等各阶层眼中的节日串联起来,以节日百科全书形式告诉大家,传统仍然活着,我们时常能在生活中跟它们相遇。

  这是对中国传统节日具有温度的书写。透过字里行间,跟随作者的讲述,我们能从每个节日的习俗和仪式里,理解那些源远流长、世代流传的信仰等民俗事象和观念,知晓节日背后更为深厚的人情和信念。


浙江日报 阅读 00003 找回传统,拾忆年味 2024-02-13 浙江日报2024-02-1300008 2 2024年02月1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