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钱塘江

桃溪不作从容住

  一

  桃花流水自成溪。我从小生活的乡镇名曰“桃溪”,那是个夹溪种桃建居的地方,更是我心中的“桃花源”。

  桃花之美,早在《诗经》里就被用来借喻佳人,“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有种自诗中款款走出来的动态美。清代学者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认为,此诗“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

  我在桃溪远眺,思绪片刻间穿越到千年前、万里外。

  桃溪的美最早源自传说。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有记载:东汉明帝永平五年,刘晨、阮肇共入天台山采药,迷不得返,遥望山上有一桃树,大有子实,而绝岩邃涧,永无登路,两人攀援而上,摘桃充饥。食后下山取水,逆流得一大溪,旁有二女子,资质妙绝,相见欣然,遂留半年。辞别回家,问讯得七世孙。

  仅读这区区百字,既令人心生向往,又心碎不已。上世纪80年代初,浙江文艺出版社把刘阮故事收进山海经丛书《天台山传说》,在民间流传更广。

  后来我见过武义宣平著名乡贤、中国重彩工笔画大师潘絜兹作品《刘阮》,甚为心折。潘先生早年随张自忠将军抗战,后随常书鸿于敦煌临摹壁画,解放后主持过山西永乐宫等壁画修复。他笔下的人物描绘高古飘逸,山水配图幽远清新,带有“恍如隔世”的自然意韵。至今我仍珍藏着最初版的《天台山传说》和《潘絜兹画集》。

  蓦然回首,当年轻易抛撇的竟是弥足珍贵的,如今再也无法找回来了。因为凄美,所以难忘,极易触景生情。

  北宋钱塘人周邦彦在元祐四年(1089)自庐州府离任时曾写有“桃溪不作从容住,秋藕绝来无续处”的诗词。作者借用“桃溪”“秋藕”两者对比,同时又隐含“前度刘郎今又来”之意,切合旧地重寻、佳人难觅的往事。

  周邦彦也有《长相思·高调》“桃溪换世,鸾驭凌空,有愿须成”词句,概括了一种刻骨铭心的人生怀想。唐韩愈《闻梨花发赠刘师命》:“桃蹊惆怅不能过,红艳纷纷落地多”,北宋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等等,用法均相同。

  二

  桃溪之所以让人无限遐思,还与《桃花源记》的影响密不可分:“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桃溪的源头为“桃花源”,虽然是陶渊明虚构的理想社会,却对后世影响至深。

  “桃花源”成为历代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清代王士禛曾说过:唐宋以来,作《桃源行》最佳者,王摩诘、韩退之、王介甫三篇。

  清代的翁方纲也认为“古今咏桃源事者,至右丞而造极”。王维在十九岁时,取陶渊明《桃花源记》题材创作了《桃源行》,从首句“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到尾句“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整篇进行了意境再造,诗中有画。王维是南宗山水画之鼻祖,首开诗画切换之先河。韩愈遂从画中得诗,观桃源图画作后作《桃源图》诗,其中“种桃处处惟开花,川原近远蒸红霞”名句,后人又常以此入画。王安石《桃源行》则别开生面,借“世上那知古有秦,山中岂料今为晋”等经典诗句抒发自己的政治理想。此外,张旭题作《桃花溪》、刘禹锡写有《桃源行》、苏轼留下《和桃源诗》等名篇佳作,同样影响深远。

  其实,陶渊明还著有《桃花源诗》,但这首桃源诗却不如其诗序《桃花源记》出名,以至后人只记得诗序《桃花源记》,而大多不知正诗《桃花源诗》。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历代画家笔下的“桃花源”,成了最令人心驰神往的山水画境。南宋陈居中《桃源仙居图卷》为现存完整的最早的桃花源山水画名作。明代文徵明、赵伯驹、仇英、蓝瑛、陆治、周臣和清一代恽寿平、王翚、石涛、黄慎、袁耀等大家都画有桃源图名作流传于世,部分流失海外。石涛另绘有《陶渊明诗意图册》,粗头乱服,文笔墨色相得益彰,别有古意盎然生趣。近代国画大师张大千晚年泼墨泼彩作品《桃源图》2016年以2.7亿港元的高价成交,事实上张大千不少经典画作都受到过《桃花源记》诗文和石涛笔墨的深刻影响。

  当然,古诗词中居多的“桃溪”仅是表意,即桃花溪,与“桃花源”并无关联,说白了,也就是桃花旁边的小溪。相关的诗词,如唐王之涣《宴词》:“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宋林逋《梅花》:“惭愧黄鹂与蝴蝶,只知春色在桃溪”等,不一而足,寥寥几句写尽了桃花溪的无穷魅力,是美景,也是乡愁,读来意犹未尽。

  三

  “桃花源”也成了名胜地的最佳广告语,一些与此搭得上千丝万缕关系的地方都自诩为《桃花源记》的原产地。

  到底谁是最正宗的“桃花源”?有说是湖南常德桃源县桃花源,因古代桃源县属于武陵,可谓是“近水楼台先得名”。又有说是重庆酉阳桃花源,因“旧曾谙”的风景,拍出了影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又有说在安徽黄山黟县留有遗址。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本是作者心中向往的一个图腾,并非现实中的某个具体地方。但传说多了,加上历史文化的传承转化,后人围绕着这个心目中的“桃花源”,一代代辛苦经营,也就逐渐变成了一个个现代形态的桃花源。

  我的家乡浙中古镇桃溪,因“有夹溪桃千树而得名”,镇所在地陶村,是金华市和武义县自然形成人口最多的行政村,其中陶姓历来是“名门望族”。《(民国)宣平县志》曾有记载陶氏祖先从丽水迁来此处定居繁衍,民间一直口口相传一些与陶渊明后裔迁徙相关联的渊源故事。而且,全村六七十幢明清古建筑、古民居大都与陶渊明有一定的文化相连,如有建筑冠以“五柳遗家”,有中堂称“五柳堂”,表明了陶氏家风的源远流长。沉浸于中,你会感受得到“桃花源”里与生俱来的处变不惊,不仅是对传统的依恋,更有了面向未来的自省与自信。

  陶村双溪交汇流出村口的山坳里,坐落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延福寺,为江南已发现的元代建筑中最为久远的孤例珍品。寺前溪水流千年,桃花依旧笑春风。

  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等书中多处提到这个深藏在浙中腹地的陶村。又据曹汛《林徽音先生年谱》载:“(1934年)11月,与思成应浙江省建设厅厅长之邀前往杭州商讨六和塔重修计划,并往浙江宣平陶村调查延福寺,考定其为元泰定三年(1326)的建筑。”梁思成和林徽因在此考察并居住了9天。我找到了一张林徽因趴在延福寺大梁间测绘时的照片,她无意间露出浅笑,“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陶村有西溪、东溪两条小溪环绕合抱。循西溪而上一公里处有学校“桃溪中学”,枕山傍水而筑,校如其名,清澈而响亮。我短暂的初中生涯在此度过。

  学校脚下逐西溪而居的自然村叫“西山下”,小桥流水良田美景展现无遗。唐代金华籍诗人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诗句写的虽然是湖州市郊西边的山,但此处颇为应景切题。

  读高中时,全校公认的学霸兼校花就来自陶村西山下,我与她同班同排不同桌,也曾情不自禁怯怯瞥上几眼,断不敢正视,更未曾说过一字。有几次周末放学,远远尾随其后,从柳城到桃溪又折返回到家,暮色早已笼罩大地。大学毕业后各奔东西,始终未曾谋面。“相见争如不见”,北宋司马光写有《西江月》,从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中语化出这一句,想来甚好。

  当时有些漫不经心的经过,如在宣纸上作画,墨迹干了,颜色也就淡了,但印迹犹在,浅彩自然。

  现在我时常会回忆起读书时的那一幕,傍晚时分,站在校园高处眺望不远处的炊烟升起,自忖劳作之余的父母是否也在念及我,想象着充满希望而又不确定的未来。


浙江日报 钱塘江 00004 桃溪不作从容住 2023-12-17 26506686 2 2023年12月17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