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钱塘江

北山南麓一簇红

  一

  金华山,双龙电站。

  一只硕大的圆形壁钟,被高高地嵌在灰白的墙壁上。因为山高雾浓湿气重,壁钟外壳已有些许锈斑。原先“滴滴答答”的声响,随着一个宽厚背影消失在机房门口,也就骤然停息:时针靠近6时,而分针直指50分。

  乍见之下,忍不住发问:“壁钟时间,是早上还是下午?”

  “下午。”电站工作人员吴飞阳应声而答:“确切地说,是毛泽东主席结束视察、上车离去的时间。”

  忽然想起一句时髦话语:历史睡了,时间醒着。而此时此地,却正好相左:时间停了,历史醒着。

  二

  时间是历史的刻度。追溯双龙电站历史,还要先说说湖海塘水电站。

  湖海塘在金华城南。初听其名,容易陷入民间语文之纠结。是湖,是海,还是塘?且不管它,反正是一大汪宽阔的水域,因为早年没有水库,也没有水电站,它就像一个铩羽而归的将军,调控蓄水功能简直一塌糊涂。

  “一场大雨水汪汪,三个日头地发黄;夏洪秋旱遭灾殃,半年糠菜半年粮。”为彻底改变这种生活现状,金华曾多次向国民党浙江省政府打报告,要求开建“湖海塘水力发电暨灌溉工程”。只因为那时国民党忙于“戡乱”和内战,哪里顾得上此类鸡毛蒜皮之事呢。直到1949年5月金华解放,新生的人民政府顺应民心,急事急办。

  据《金华水利五十年》记载,1950年1月,湖海塘电站工程动工,经9个月苦战,于10月25日正式向金华城区供电,供电量约占城区的97%。

  按库容量,或者说集水面积,湖海塘水电站在省域范围是无足轻重的,却在浙江水利史上留下浓重一笔——新中国成立后浙江省投产建设的第一座小型水电站,前后营运了六十余年。2012年,因金华城市建设之需,湖海塘水电站才停止发电。

  回首既往,湖海塘水电站的标杆示范作用是不可估量的——自1950年冬至1952年春,金华各地开工上马的小型水库就有30多座。

  1958年5月,双龙水电站建设工程破土,虽比湖海塘水电站迟建了八年,但其精神内核却一脉相承:向高山要水要电!

  三

  双龙电站位于金华山南麓、西旺村东侧,茂林修篁,百草丰盈,涧水幽寒。时值仲秋,金华山还是清一色的碧绿,而电站四周却点缀着一簇簇栾果,仿佛在说,你们想要找寻的红色,就在这里。

  不过,比栾果更醒目的,还是电站门口那副大大的对子:“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于国人而言,此乃血色革命与家园建设之法宝,耳熟能详。

  破土那天,参加电站建设的有乡村农民、城镇居民,还有解放军战士和初中以上学生。工地四周红旗猎猎,高音喇叭播放的经典歌曲,响彻云霄。

  人是情感动物,一置身那热火朝天的建设现场,潜能便被无限激发。然而,没有经历那个年代的人,是无法想象其艰苦的劳作环境的。

  开挖水渠那阵子,砂石泥土全靠肩挑背负。没有挖掘机,靠的是镐子、锄头、铁锨;没有风镐电钻,靠的是锤子、钢钎和长柄榔头。

  工程指挥部给路远的民工安排住宿,却是空置的粮仓,没有床,也没有桌子,大伙只能睡地铺——摊一层干稻草,稻草上再铺一张席子,和衣一睡了事。

  民工吃食多为自带的干粮,工地食堂只负责蒸饭,不售卖配菜。故而,蒸与不蒸,大家只能就着豆酱、酱油、咸菜、腐乳、梅干菜下饭。

  截水为渊,掘山为渠,凿洞为隧,哪一项也少不了开岩爆炮。有一回,一民工跟往常一样,往炮眼里埋了炸药和雷管,然后点燃长长的引线。结果炮眼怎么也不响。没办法,已经跑得老远的大伙又得惴惴不安地返回。有时哑炮不哑,还会突然爆响,好在防范在先,才避免伤及民工。

  金华山山体陡峭,爆炮开裂的巨石会瞬间滚落,是无须再次解体的。双龙电站从破土奠基到竣工发电,仅用16个月时间,人工清运量不大恐怕是主要因素。只不过,测量、清土、爆炮、搬运……都需作业平台,山体一陡,回旋余地便捉襟见肘。

  金华画家施明德当年在澧浦初中任美术教师,一到寒暑假,他便带着学生,去金华山泼墨挥毫。1959年5月,电站建设进入攻坚阶段,施明德集中精力绘就宽近三米、小青绿着色的长卷《双龙图》:“铁锤落时石花落,镐锄并举闪银辉。钢钎钻石丁丁响,土石腾空山为摧。渠成水到轮机转,电站完工常福来。”

  从画面看,这是一幅俯视图,画面左边是双龙水库之水面,大坝宛在,出大坝乃平林漠漠之烟村,最远处用淡墨扫出若有若无的南山群峰之剪影。北山之美、建设工程的不凡与艺术性相得益彰,为双龙电站工程留下了不可多得的现实写照。

  四

  说来难以置信,当年的双龙电站仅有16名职工,3幢平房分别是机房、办公室和职工宿舍,整个电站占地面积仅有6亩。

  2018年6月,金华山管委会实施景区改造提升工程,老电站原貌得以保留,新建了部分房舍。即便如此,若不计参观停留时间,按设计线路转一圈,亦无须一支烟工夫。

  螺蛳壳里做道场,方寸之内可腾挪。小电站,也有大出息。

  双龙峡是金华山的大动脉,水流长年不竭,水量充沛,天然落差数百米。峡谷附近有个仙瀑洞,一挂73米的洞瀑水雾蒸腾,早已洇湿吉尼斯世界纪录。

  一脉库水已被缓缓导出,之后闯岩过山,乖乖地流经人工捆扎的涵管,直泻而下,猛烈撞击一台崭新的水轮机。这台水轮机为“金华土产”,功率750千瓦,是当时国内独一无二的设备。双龙水电站视其为掌上明珠,悄悄“联姻”上海华生电器厂制造了两台256千瓦发电机。不想,这一拖二的架构,竟诞生我国电力机械制造和农村水电史上的一个奇迹。

  双龙电站自主创新,让金华人初尝成功之喜悦。他们放开手脚,依葫芦画瓢,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接连“复制”少年、双龙、库口、官基、大堰头、青妇等6个水电站和2个水力站,统称“一垄八站”,实现双龙峡全流域梯级开发。

  “一垄八站”,“垄”乃“龙头”——双龙电站,自上而下之工程包括45万平方米的九龙水库、4000多米长的盘山渠道、148米的穿山隧道和196米落差的压力水管等。

  五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举,什么事都要自己来,也只能自己来。譬如电力工业,电厂凋零,设备残缺;电网瘫痪,运行维艰。再加上中苏关系渐渐出现裂痕,之后苏联方面又背信弃义,撤走专家,电力战线更是留下一大批半拉子工程。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一垄八站”恰逢其时,犹如一颗耀眼之新星,高悬夜空,赢得了无数掌声和鲜花:大会发言、经验介绍、登报表扬、接待参观……

  1960年3月14日,春寒料峭,暖阳夕照,是一个注定要被定格的日子。

  下午5时许,毛泽东主席头戴帽子、身披风衣,专程前来双龙水电站视察调研。随行的有卫士长李银桥和浙江省公安厅厅长王芳,金华地委书记李学智陪同视察。

  查了查万年历,是日,农历庚子年二月十七日,距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分”还有一周时间——罗店山野,草木怀新,麦苗返青,苜蓿碧绿,一派春意盎然景象。

  其时,水轮机和发电机联合运转,正持续不断地发出低沉而单一的声响——虽说不上美妙动听,却佐证水电源源而来。

  从新华社记者侯波当时拍摄的照片中可以看到,毛主席正在察看励磁盘。站在他右边的是李学智,左边的则是电站职工吴小弟。

  “吴小弟今年九十岁,平日还能下地干活,闲时与村里的老人们打打麻将。”吴飞阳与吴小弟同村,听他这么一说,心中顿生寻访之念。

  六

  打着导航,七拐八弯,好不容易找到“门口用水桶种菜”的楼房。楼房是砖混结构,有个一门进出的庭院,拴着的黄狗看见人来,摇着尾巴,吠了两声。正当犹豫是否进入时,见一头发花白的老者走出房门,正是照片中的吴小弟。

  与主席合影,可遇而不可求。吴小弟把照片放得大大的,油画布做底,再框以木架,珍重地将它挂在堂屋的墙壁上。照片下方是一张八仙桌,我们坐在条凳上,边喝茶边聊天。

  小弟说,他原本是金华公安处战士,当年被安排在湖海塘电站值守。有一天搬运电杆,不慎造成腰椎压缩性骨折,整整休养了一年。其间,恰逢双龙电站开建,党组织便照顾他去了电站,48岁正式退养,回到老家婺城区罗店镇西吴村。

  受命运之神的眷顾,主席前来视察那天,吴小弟刚好值班。他告诉我,大坝、水渠、涵管、厂房等没用一丁点钢筋水泥,全是用沙石、黏土捣筑而成。还有,电压表是职工拼装的,线圈是用铝线缠绕的,安全阀也是自行设计的……

  职工宿舍紧挨着发电机房,毛主席健步走了过去,伸手摸了摸被褥的厚薄,叮嘱金华领导要关心职工生活。当看到紧靠墙壁的条桌(类似于2人坐的学生桌)上有一张《金华日报》,他便顺手拿了过来,拉亮电灯,侧身坐在俗称“两头兜”的床沿上,认真地阅读起来。摄影师眼明手快,成功抓拍到这一珍贵镜头。

  很多时候,一幅画作、一张照片、一段视频、一个实物……往往比文字能更直观、更形象地反映历史原貌。

  七

  “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林则徐)金华山不是一座孤立的山峰,而是一条绵延数十公里,横亘婺城、金东、兰溪、义乌、浦江5个县(市、区)的巍峨山脉,是金华的母亲山,双龙电站只是其中一个小小的“点”。

  离站登巅,极目远眺,南北两山间是辽阔的金衢盆地,义乌江从大盘山逶迤而来200公里与武义江在双溪古渡处汇合穿越婺城,平静而缓慢地西流而去。

  三江六岸是拔节生长的建筑,大自然与人类合力创造这座山水城市的壮阔大美,清晰呈现在澄澈的秋阳下……


浙江日报 钱塘江 00008 北山南麓一簇红 2023-11-29 浙江日报2023-11-2900005 2 2023年11月2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