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专版

二十年,浙江打造美丽中国鲜活样板

  浙江,孕育出“七山一水两分田”的城乡肌理,熔炼成“诗画江南、活力浙江”的鲜明特质。

  2003年,一个构建浙江绿色发展的新决定开篇布局——“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2005年,一个引领生态文明走向的新理念落地生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自此,一条兼顾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发展道路在浙江应运而生。

  20年来,浙江一以贯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了从环境整治向美丽浙江的历史性跃迁。2019年,浙江率先建成全国首个生态省。回望来路,从美丽生态到美丽经济、美好生活,再到低碳发展,一个山川秀丽、景美人和的全域大花园,正成为映射美丽中国样貌的鲜活样板。

从污染防治到产业转型

  以江为名、伴水而兴,从水净、水清到水美是浙江环境污染防治的缩影。

  秋日的太湖南岸,大片湿地绿意盎然。世纪之交的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湖面遍布养殖围网和渔民“住家船”,周边是裸露的矿山,水泥厂、印染厂和纺织作坊的排污让太湖水发黑发臭。“身处太湖不见湖”“守着太湖没水喝”,是当时湖州人的真实写照。

  从资源小省跃升为经济大省,浙江率先感受到“成长的烦恼”和“制约的疼痛”。面对伴随着经济高增长而来的环境恶化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向往,浙江推动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让全省生态环境有了质的飞跃,更为生态文明建设累积了大量宝贵经验。

  “河长制”、“五水共治”、清新空气示范区、烟气超低排放、全域“无废城市”、美丽海湾……在这些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推进下,美丽浙江接续铺开画卷。

  从2002年到2022年,之江大地的水更清了,省控断面优良水质比例从42.9%升至97.6%,全面消除劣V类断面;天更蓝了,城市PM2.5平均浓度从61微克/立方米降到24微克/立方米;人居环境更整洁,在国内率先实现生活垃圾“零增长”、原生垃圾“零填埋”。

  浙江总体环境质量稳居长三角第一、改善幅度全国领先。2023年,全省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连续12年提升。今年,浙江开启第五轮“811”行动,在全省开展绿色低碳赋能、优美环境品质提升、生物多样性友好、美丽城乡全域提质等8大专项行动,打造以各设区市为单位的11个生态文明先行品牌。

  末端治理必须结合源头防治,环境污染防治取得阶段性成果的背后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蝶变。

  为了根治制革污水,温州平阳痛下决心,淘汰大批落后产能,推行清洁生产工艺,提升装备水平,投建大批环保设施,实施污水分质处理、溪流整治、污水处理后尾水排放全天候在线监控等治污举措。一些企业嗅到“废物利用”商机,利用皮革下脚料进军皮件、宠物用品等相关产业。如今,平阳全县相关产业总产值达50亿元、企业近100家,成为全球最大宠物咬胶食品生产基地之一。从重污染制革生产逐步转向多元高价值产业,环境整治成为传统行业转型升级的强动力。

  这20年来,浙江通过治调结合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实施“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在削减30%废水废气排放量的同时,行业规模、产值税收持续翻番增长,2022年万元GDP能耗、水耗分别较2002年下降63.8%、91.7%。“十四五”以来,浙江把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绿色转型总抓手,开展全国首个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区建设。绿水青山不仅是“金名片”,还成为可持续发展的“聚宝盆”。

从生态保护到价值转化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浙江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走进中国石化镇海炼化公司,一侧是“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的“白鹭园”,另一侧是巨大的炼塔油罐和密集的炼化管道。从最初的几十只发展为如今的千余只,春夏时节,远途迁徙而来的鹭鸟在工业园筑巢安家、生儿育女。“白鹭园”距离最近的航煤储罐只有160米,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在眼前共存、交相辉映。

  这些年,浙江全面推进退化生态系统整治,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工程项目,重点修复八大水系和近岸海域生态。同时,国土空间利用有了一把“绿色标尺”,浙江严格实施生态环境空间管控,率先建立“三线一单”制度,建立314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地。如今,全省森林覆盖率超过61%,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2%,为万物生灵留出繁衍生息的安居之所。

  为保护区域生物多样性,浙江率先开展朱鹮、百山祖冷杉等35个重点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保护任务,通过人工繁育、栖息地改良、野化放归、就地或迁地保护等抢救保护措施,促进濒危物种种群扩大或种群重建。截至2022年年底,浙江85%的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保护名录内畜禽遗传资源实现应保尽保。

  美丽乡村、美丽城市、美丽田园、美丽园区、美丽海岛在之江大地焕发新颜,浙江还不断丰富拓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遍布全省的生态旅游,丽水首创的生态农业品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山区26县全覆盖的“两山合作社”……这些浙江实践让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互为支撑,极具代表意义和推广价值。

  金华磐安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成为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生动范例。依托丰富的种质资源,磐安中医药产业快速发展,目前共有中药材种植户4.8万户,从业人员6.8万人,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7.5万亩,浙八味药材城年交易额突破50亿元。

  以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为基础的EOD模式,正探索让“绿水青山”更可持续、成规模地转化为“金山银山”。全国首个海洋类EOD项目“洞头诸湾·共富海上花园”EOD项目,计划把一批海岛、海湾、海滩修复工程和海岛旅游片区开发、闲置农房利用等项目结合起来,打造生态环境治理项目的市场化运作和海洋经济的共同富裕样板。

  目前,浙江已创成49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和14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数量位居全国第一,走出了一条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保护生物多样性、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新路,生态优势正源源不断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

从机制创建到共建共享

  今年8月,浙江出台《关于坚定不移深入实施“八八战略”高水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的决定》,这份由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决定,从立法角度为浙江生态文明建设事业定下坐标系。

  20年来,浙江以创新改革争做生态制度先行示范,在生态价值转化、环境要素市场化交易、绿色低碳转型等方面,形成众多全国首创的制度成果。

  在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方面,2020年,浙江出台实施全国首部省级生态产品总值(GEP)核算标准。这两年,浙江将核算结果应用于市县综合考核、干部离任审计、绿色财政奖补等领域,引导各地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目前,丽水率先试行与GEP挂钩的绿色财政奖补机制,省财政近3年累计奖补1.4亿元,助力当地“点绿成金”。

  在绿色发展财政奖补机制方面,浙江从2012年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试点新安江模式起步,推开跨流域及森林、湿地等不同种类的生态补偿机制。今年6月,浙皖两地启动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样板区建设,在水质共保之外加入人才、产业等合作,从“一水共护”迈向共同发展。

  如何推广复制这些宝贵经验?抓立法固化,比如2022年出台的《浙江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专设“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一章,在全国首次以地方法规的形式对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作出规定。与时俱进开展生态环境地方立法,浙江已经构建起以《浙江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为统领的“1+N”生态环境地方法规规章体系。

  制度机制搭建起来,还需要全社会参与共建共享。杭州亚运会上,“人人1千克、助力碳中和”活动参与人次破亿,现场观众随身带走垃圾、分类规范投放得到中外媒体点赞,“绿色亚运”“无废亚运”成为鲜明标识。

  浙江构建全民行动体系,在2010年率先设立省级“生态日”,并推动设立“国家生态文明日”,通过开展环保设施公众开放、“美丽浙江 无痕行动”志愿服务等系列活动大力传播培育生态文化。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浙江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进家庭,让绿色出行、垃圾分类、光盘行动成为公众自觉,涌现出一批“民间河长”“民间嗅辨师”等优秀民间社团和环保志愿者……

  如今,浙江绿色发展综合得分、城乡均衡发展水平位列全国第一,“千万工程”“蓝色循环”接续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已率先走出一条经济转型升级、资源高效利用、环境持续改善、城乡均衡和谐的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浙江将继续奋力打造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标杆之地,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新篇章。

  (本版图片由浙江省生态环境厅提供)


浙江日报 专版 00009 二十年,浙江打造美丽中国鲜活样板 2023-11-24 浙江日报2023-11-2400006;浙江日报2023-11-2400010;浙江日报2023-11-2400014;浙江日报2023-11-2400011;浙江日报2023-11-2400021 2 2023年11月2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