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钱塘江

梭子蟹·敲门砖

  玉环的梭子蟹如今是一张美食金名片。而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时空,玉环坊间传说,梭子蟹是芝麻开门的“敲门砖”。

  一

  玉环人口语中的螃蟹一般指梭子蟹,立秋前后开始捕捞。白露以后梭子蟹变得肥美,蟹肉丝丝缕缕,莹白如玉。到了冬月,母蟹也开始长膏,黄膏金液,海味十足。天越冷,蟹肉蟹膏越发鲜甜。

  玉环人烹制梭子蟹手艺是干蒸,而不是隔水蒸。盖上锅盖起武火,待蟹香喷涌而出,嗅觉如遭绑架,才转小火,闻到焦香味,立马关火。揭开锅盖,螃蟹没有一点水汽。把蟹一只只扶起来,翻转到正面,熟蟹比生蟹丰满些许,蟹盖如雕,眉目毕具。

  玉环人喜欢把它们码在一个雕龙画凤大漆彩绘的木盘子里。男人们相约持螯把酒,杯觥交错。

  二

  玉环人性格豪放,不拘小节,但吃起蟹来,却是从容自如,按辔徐行的样子,一只蟹甚至可以吃上四个小时。

  旧时,玉环和温州之间往来的交通工具是轮船,不论从玉环坎门还是大麦屿码头,到温州港码头需历时四个多小时。一只螃蟹让枯燥的旅途变得浪漫而悠然。

  掀开红亮的蟹盖,掏出蟹胃和蟹腮,用双唇吮吸蟹胸凹槽中半流质膏,那一口鲜,如瑶池甘露,需闭目销魂片刻,再把蟹从腰身处折成两半,比宁波人炝蟹十八斩细致多了,用手把蟹拆卸。循序渐进,从后腿肉,到小爪上棕色软壳内膜裹着的管肉,直至蟹钳藕鞭般白嫩肉和蟹螯关节那块小菱形肉,一一剔出,细细咀嚼。最后用蟹钳收拾蟹盖,连蟹壳两个尖角上的膏都完好无损,很有型地挖出来。就这样,把蟹咪酒,四个小时吃完一只蟹,尽享其美,不知不觉中船靠到了温州港码头。

  三

  过去玉环资源匮乏,是东海偏僻小岛,交通落后。但玉环人头脑灵光,嗅觉灵敏。当改革开放拉开序幕时,他们背上行囊,裹挟在南来北往的人群中,奔向东西南北。

  出远门乘绿皮火车,远的要坐两三天,近的也要一天一夜。逢冷天,干蒸的螃蟹容易携带和保存,常有人带上几只食用,也聊解旅途的寂寞。

  在火车上除了睡觉,基本上都是坐在下铺或车窗边的椅子上。玉环人基本能讲三种语言,热情豪爽,与同车厢人聊天,遇到意气相合的,就在逼仄的车厢里天南地北,相谈甚欢。到吃饭时点,拿出携带的螃蟹,打开红彤彤的蟹盖,展现黄澄澄的蟹膏,露出白嫩嫩的蟹肉。那时,内地人大多没吃过梭子蟹,甚至没有看过,十分好奇。问这是啥东西?那你尝尝吧,马上递过一只,一尝便觉得是天外之物。于是就取出糟烧,一起临窗剥啖,一来二往,逸兴遄飞,互留地址,成为朋友。

  奇迹就是在情景反复出现时产生,类似于我们说的遇见贵人,到底是东北重工业基地还是西南国企的采购科长,或是黑龙江五联市某重型机械厂的领导,民间各有传说。总之,这就是鱼交鱼,虾结虾,蛤蟆找到蛙亲家。对方说你跑供销,我要业务,不是正好吗?就来我们厂里看看,什么产品你们能做。

  外出闯荡的玉环人都有两把刷子。据口口相传,有一渔民只要看到对方需要的机械配件,就能把它画下来,画得十分精准。返乡后靠手功架刀口,内齿外齿,分毫不差,做出来的样品令对方十分满意,最终结下“秦晋之好”,合同单子纷至沓来,抢占了市场先机。

  老家人还会指名道姓,某某汽配企业老板就是在火车上一只螃蟹捞到人生第一桶金,这当然是榆枋之见,但梭子蟹在某个特定时空是传递玉环人热情慷慨的分享精神和创业拼搏勇气的媒介。

  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玉环私营企业和股份制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如今,汽配、五金阀门产业已载入玉环制造业史册,昔日偏僻的海岛县正迈向工业强市、活力之城。

  我曾想:到底是谁带着梭子蟹坐绿皮火车与大企业结了亲家?答案并不重要。说不定吃螃蟹的供销员从来就没有偶遇过“贵人”采购员,传说只是民间的美好愿望。但玉环人确实是敢吃“螃蟹”的人。


浙江日报 钱塘江 00003 梭子蟹·敲门砖 2023-10-15 26332361 2 2023年10月15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