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钱塘江

折得稻花插满头

大型纪录片《寻古中国·稻谷记》观后

  纪录片的属性也是它的魅力,就是再现曾经的历史以及正在发生的历史。大型纪录片《寻古中国·稻谷记》(下称《稻谷记》)正是运用纪录片的这种属性,从一粒稻米开始追溯中华文明的起源,展示稻作文明如何辐射到周边的领域,并记录考古科技人员如何寻迹探源的过程。

  由点及面、多维度多层面是《稻谷记》的叙述结构方式。稻米的溯源,既是生物学意义上的:讲述野生稻如何经过人类的驯化转化为栽培稻,追溯稻作文化的源头,讲述稻米如何改变了人类的食物结构,出现了生食、烤炙之外的第三类食物:蒸煮的稻米,从而也改造了人类体质特征,极大推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乃至到今天的遗存和影响,诸如浙江仍在流行的甄子饭、海鲜饭等烹制方法,呈现的是时间上的意义;也是地理学意义上的:梳理中国稻作文化的版图,讲述那些金黄的稻粒是如何在华夏民族乃至全世界繁衍生根,开枝散叶,同时也推翻和改写了稻米源头在印度的结论,呈现的是空间上的意义;更是文化学意义上的:呈现的是稻米驯化给人类文明带来的多方位的促进,比如陶器、大漆、石犁、轮等的使用和这些器具在其他领域的发散性运用,以及稻米带来的各种食物品种的衍生,比如酒的酿造,当然还可以引申出研磨后的粉、压轧后的面以及夯捶后的糍粑等等,还有因稻米充足促进人口增长带来的一系列相应的社会发展,如城市、建筑等,呈现的是文化上的意义。所以说,稻米从人类文明源头带来的是一条风光旖旎、激流飞扬的长江大河,它从时间空间以及文化三个维度对中华远古文明给予支撑。

  《稻谷记》是按时间循序来逐步完成稻米版图的拼图,其间,就有若干重要板块的坐标落在浙江这片土地上。它们在稻米文化进化的历程中,担当着极其重要的里程碑式的使命,证明浙江这块万物丰饶、气候温湿的沿海土地成为中华文明的源头和摇篮,妥妥地占据C位,成为中华稻作文明不可或缺、举足轻重的组成部分。而且,若是从地理版图上看,从上山开始,浙江的稻作文化似乎也是依照浙江西高东低的地势和江河流向,逐渐按时间循序向下游推进蔓延,这是巧合吗?它们和中华大地上别的稻作板块联袂谱写了“出蒙昧、入文明”的远古史诗。

  《稻谷记》是一部带有鲜明而丰富的科技含量和考古知识的纪录片,但也看得出《稻谷记》出于传播的考量,将几种纪录风格糅合在一起,以适应当下的考古热,既有专家高屋建瓴的口述,给予该片以学术理论的专业支持;同时,还有考古人员探方现场操作和实验室操作的过程和讲述,比如如何通过微如尘埃的植硅体寻找稻米源头的蛛丝马迹,可以看到考古专业人员的敏锐目光和专业素养,比如浙江考古人员在上山文化遗址敏锐发现闲置的球状石块竟然是先民进行脱谷用的工具,从而弥补了食用稻米环节缺失的重要一环,关键是,还记录了今天生活在这些稻米版图上仍在种植、食用稻米的人们的日常生活,让人们看到古老的稻米在今天的存在方式。

  《稻谷记》用专业言说、考古实物以及农业风俗遗存,记录了拼接中华稻作文化版图的过程,极大地满足了我们对人类远古栽培稻的产生以及传播繁衍的美丽想象,诚如《稻谷记》解说词所言“认识万物的属性,掌握改造的方法,形成造物的范式,远古先民将经验沉淀为技艺,认知升华为智慧,天工开物,文明成河”,此外,还有一点可以想象的是,稻米的历史饱含着先民的辛劳和欢乐:锄禾日下汗如雨,折得稻花插满头。


浙江日报 钱塘江 00009 折得稻花插满头 2023-09-11 浙江日报2023-09-1100011 2 2023年09月11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