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理论周刊

产教融合推动地方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当前,地方高职院校既迎来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机遇,也面临“人才引进难、学生留下难”的问题。地方高职院校应积极谋求转型与变革,依靠自身的地域特色和比较优势,通过扎根地方、融入产业、跨界协同实现高质量发展。

  产科教一体化,重塑办学生态

  职业教育一头连着教育,一头连着产业。要办好职业教育,必须树立跨界思维。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等多元主体要通过组织创新、制度创新,实现产科教破壁整合及一体化发展。

  一要全力培育市域产教联结合作新生态。地方高职院校应通过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和区域发展深度捆绑,充分发挥政校行企等主体各自优势,通过构建良性互动机制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的匹配。如由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作为牵头学校成立的“金义都市区产教联合体”,将政校行企之间紧密的合作网络延伸至浙中全域,并不断吸收外部资源反哺浙中职业教育,促进地方产业发展。

  二要下沉县域打造校地合作办学新格局。高职教育与地方联系最为紧密,地方高职院校理应成为下沉县域办学的先行者。同时,下沉县域办学也将成为地方高职院校增强地方特色的有效路径。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依托校地合作下沉县域办学,拓宽办学覆盖面,集聚更广社会资源做好加法,积极构建“主校区+N个分校区”的办学新格局。学校首选浙江山区26县之一的武义县,校企共建“武义学院(校区)”,占地约500亩,以区域中高职一体化(五年制)职业教育为主、三年制高职教育为辅,兼具职业培训和科技服务等功能,重点开设对接地方特色产业的温泉康养、电动工具和学前教育等领域的专业。

  三要聚力打造产科教一体化合作新平台。产科教深度融合、一体化发展离不开平台支撑。地方高职院校应通过与政府联合、与行业协作、与企业合作,根据区域产业形态和对技术创新的不同需求探索建立产教综合体、职教集团、产业学院等不同形态、不同类型的产科教平台组织。如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国家发改委产教融合工程项目建成并运行的“智能化精密制造产教园”,占地61亩,总投入2.4亿元,其中社会资本1亿元,学校以资金、设备、无形资产入股成立了航空零部件制造、航空维修培训、液压技术研发等3家公司,具备教学、生产、研发、技能培训鉴定、成果孵化等一系列功能。

  校行企一体化,重构专业体系

  随着区域产业发展日益呈现出集群化、链条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地方高职院校的专业布局与建设不应再“闭门造车”或“单打独斗”,而应以专业群建设为新载体构建校行企协同合作的专业建设新机制。

  一是依产建群,对接区域产业需求布局专业体系。地方高职院校要面向区域主导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整体需求,推进专业建设集群化发展,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优化专业结构体系。如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区域产业集群对人才需求的特征,对学校内部专业结构体系进行了全方位调整布局,对一些产业需求小、办学实力弱的专业进行了裁撤,专业数从65个减少为55个,二级学院则从12个减少为10个,这种优化调整不仅提升了专业群运行效益,更实现了产业服务范围与功能的拓展。

  二是以群破界,融通专业群集群发展的组织边界。为了充分发挥专业群在服务产业发展上的集群效应,地方高职院校应变革传统的二级管理模式,打破院系之间的组织边界,围绕专业群建设,重新调整、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创新以专业群为核心的教学组织模式,以应对产业集群对体系化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地方高职院校应以专业群为依托建立产教融合平台,按照“一专业群一平台”的建设思路,基于专业群所面向的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特征组建多样化产教协作组织,同行业企业联合打造具有鲜明行业特征的专业群高峰。

  三是科技赋能,推进专业建设现代化迭代升级。地方高职院校要立足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新职业的发展需求,适应产业数字化、智能化、高端化的发展趋势,借助5G、大数据、云计算等新科技,强化技术技能融合交叉,推动专业的现代化改革;将智能技术、数字技术广泛融入专业教学,以科技力量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加快专业的数字化转型;聚焦双碳目标、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等,推动专业的绿色化改造。

  产学研训创一体化,变革学习模式

  地方高职院校需要重新定位智能化时代人才培养的目标,基于新目标重构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在智能化时代就业、工作与生活做好充分准备。随着产业发展对职业教育人才的需求朝着复合型、创新型、智慧型转变,需要通过真实生产、实习实训、科技研发、社会培训、创新创业等更加多元跨界的途径对学生加以系统培养。

  一是建构产学研训创一体化跨界培养机制。立足学生的多样化发展需求,依托产科教平台,将科技、科学和应用科研的要素有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从产学研训创一体化切入,建立一整套以教促产、以产助学、产学互动、学研结合的行动体系,形成“企业项目进课堂、能工巧匠上讲台、师资队伍下企业、师生作品进市场”的局面,培养知识复合、技能较强、具备创新精神的“现场工程师”。

  二是打造异质性跨界混编科教创新团队。以产科教平台为载体,组建跨院系、跨专业、跨校企的异质性混编科教创新团队,培育以企业科技副总、产业教授和学校社会服务型教授为核心的科教团队带头人。创新教师企业实践机制。骨干教师要通过企业挂职锻炼、访问工程师等,提升社会服务能力。还要增强教师基于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课程适应性”理念与能力,促进科研反哺教学。

  三是打造立足技术迭代变革的课程创新机制。课程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改革的核心,是人才培养理念最终落地实施的基本载体,是决定课堂教学内容与形态的根本指针。地方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应对技术迭代变革带来的冲击挑战,以“课程适应性”理念为核心、以新课程改革为载体,打通产学研训创之间的育人边界,重塑课堂生态,变革学习模式。与此同时,课程改革还应基于智能化时代的发展需求重构人才培养目标,重视学生生涯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面向特定产业领域系统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

  【作者为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浙江日报 理论周刊 00007 产教融合推动地方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 2023-09-04 浙江日报2023-09-0400007 2 2023年09月0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