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村”提质扩面变身“艺术谷”
大佳何镇 艺术助飞乡村振兴
陈 醉 吴 帅 罗 琼
近日,宁波宁海大佳何镇“石门乡村艺术谷工程项目”现场,一片热火朝天景象,该项目将石门艺术谷内5个行政村12个自然村串点成线,形成一条闪闪发光的“石门艺术谷示范带”。从第一个“艺术村”葛家村,到如今的“艺术谷”,大佳何镇“艺术”助飞乡村振兴模式全面提档。
走进艺术谷,有传承700年小洪拳的“功夫村”涨坑村,也有主打“红妆文化”的毛洋村、“五福”临门的团联村、“一门两院士”的马家村……
“在艺术谷打造上,我们强化规划先行,专门委托北京清尚建筑设计研究院编制艺术谷发展总体规划,同时充分挖掘各村文化特色和资源特点,走差异化发展,形成‘一村一品’,画好各村的‘形象照’。”大佳何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镇还以“百校联百县兴千村”为契机,联合高校、县级部门,与周边村连片打造,提档建设石门乡村艺术谷,开展“千家美、万户富”立功竞赛暨“净村、美院、寻宝、富户、安民”五大行动,打造全面展示深化“千万工程”的重要窗口。
农村美,中国美。近年来,大佳何镇以“千万工程”为抓手,大胆突破,与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丛志强教授团队合作,在葛家村先行先试,探索“艺术赋能村民、村民振兴乡村”,不仅驱动乡村从“洁化”“美化”到“艺术化”转变,还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艺术赋能、村民参与、合作共赢”的乡村振兴新路子。该模式已入选“全国携手奔小康”行动案例,先后写入省市共同富裕行动方案,成为浙江省乡村振兴十大模式之一,并在东西部协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与以往的艺术家驻村不同,大佳何镇打破原来的“政府做、群众看”的乡村建设模式,坚持“花小钱办大事”,盘活资源、再现价值,由干部带头激发村民主体意识和内生动力,利用闲置空间、低成本材料,设计打造微景观、微客厅等多功能口袋空间,有效实现“微改造、精提升”。目前,该镇已先后与中国人民大学等10余所高校建立长期合作,并且成立“艺术创富学院”,与高校团队联合培育了300余名本土“乡建艺术家”,服务村民,将艺术设计植入乡村建设和村民观念,实现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转变。
艺术为支点,真正撬动的是助力乡村共富之路。
大佳何镇创新推出“1+4+X”陪伴式创业,聘请创富导师和创富主任,扶持村民利用庭院和手艺创业,目前全镇30余名创业“村宝”持证上岗,孵化“庭院店铺”35个,形成木花观云等业态品牌48个,研发馆长画饼等特色产品112种,切实将村民的内生动力转化为乡村产业发展的续航动力,实现村民家门口创业就业。
围绕艺术共富,大佳何镇积极搭建平台,强化产业支撑。
在葛家村,村集体与益马当鲜公司开展“村企合作”,成立新型的发展公司,村集体以“租金+入股”的方式,打造亲子赋能基地桂语零号艺术农场,上线“艺起富”乡村运营平台,引进业态并推出水上竹筏、音乐喷泉等互动性体验项目和竹筒饭、烧烤套餐等项目。一年来,小村吸引游客20余万人,运营总流水收入达300余万元。
而在毛洋和团联2个区块的近500亩土地上,积极探索“稻花轮作”模式,第一批杭白菊已经种植完毕,预计9月份形成花海观光。在打造这一大地景观的基础上,当地正谋划形成种植、观赏、采摘、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农业产业链,覆盖周边村庄千亩桂花收购加工和全镇近万亩竹制品加工制作,全面形成村集体和村民增收致富的大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