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8版:和美金华

武义做活土地文章 农户集体双增收

昔日撂荒地 如今“致富田”

应佳丽 俞之洋

  “这15亩水田,每亩产虾100公斤,按照市场价,一季小龙虾就能卖6万元左右。”近日,走进武义县茭道镇朱王村艮山家庭农场的稻虾共养示范基地,成片放着虾笼的稻田映入眼帘。农场负责人徐德生站在田头算起了一笔账,稻虾共养模式下的稻米品质上乘,价格高于一般市场价30%,这又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武义有种植水稻的传统,但传统种植模式成本高、收益低,种植水稻的村民越来越少,抛荒地越来越多。为了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推动土地“活”起来,茭道镇在全镇范围内开展大规模土地流转,引导企业、乡贤、种粮大户连片承包,党建引领推动资本下乡、科技进村,通过建立共富工坊,定向吸纳剩余劳动力、低收入农户就近就业。

  据了解,艮山农场承包的500余亩土地,粮食年产量突破120万斤,销售额达5000万元,带动村集体经济增长25万元,土地亩均租金从400余元增长到800余元。今年,朱王村再次将60亩土地租给艮山农场,进行稻虾轮作、水稻油菜轮作等项目开发。“虾稻共生”让水稻田变成了“生态园”,在保障“米袋子”的同时让农民实现了田里“淘金”的梦想。

  为推进农业效益提升工程、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茭道镇大力推广套种+轮作的模式,建立“党建引领+科技指导+企业示范+农户种植”生产模式,由村级组织牵头,省农科院技术支撑,经营主体示范引领,全面保障套种轮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实现农户安心参与。“今年全镇已完成64.9亩土地治理工作,预计为农民集体增收26万余元。”茭道镇相关负责人介绍。

  近年来,武义因地制宜推进全域耕地抛荒治理工作,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及配套优质高产高效种植技术,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充分提高耕地效益。通过一二三产融合,打通带动加工、物流、仓储、休闲观光、旅游等相关产业发展,走出一条“产业振兴、乡村振兴、农民致富、绿色生态”的高效农业发展道路,实现农业转型升级、农民增收致富。


浙江日报 和美金华 00018 昔日撂荒地 如今“致富田” 2023-07-31 浙江日报2023-07-3100006 2 2023年07月31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