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观点

别让网络烂梗毒害孩子

  “大风可以吹起一张白纸,却无法吹走一只蝴蝶”。最近,一场引导小学生正确认识“网络烂梗”的班会火了。南京市浦口区车站小学语文教师朱文洁把跟风说烂梗的小朋友比喻成气球,“气球是空心的,风一吹,气球就飞走了。而如果做一只蝴蝶,风吹过来,蝴蝶在花蕊上悠闲自得、随风飘扬”。朱文洁用这个比喻引导小朋友做有思考、有判断的蝴蝶,而不做盲目跟风的气球。

  这样的班会,生动且有意义,不仅孩子们听进去了,也引发很多网友的共鸣:身边的小孩,好像越来越爱说网络烂梗了。“老师,报giao”“你这个老六”“栓Q”等网梗张嘴就来;“海王”“绿茶”“雌竞”等稍显成人化的表达也略知一二;甚至一些网络热梗还频繁出现在孩子们的试卷上,让阅卷老师直呼“网梗”让自己“心梗”。在社交媒体几乎融入你我日常生活的时代,越来越多的“5G儿童”在冲浪中学会了玩梗、沉迷于玩梗,这并非个例。

  实际上,孩子们使用网络热梗,更多是出于好奇和模仿,无关“喜爱”。这个年纪的小朋友,往往缺乏独立判断,在网络上看得多了、身边小伙伴说得多了,他们很容易在嬉笑打闹中跟风“照单全收”。真要问起那些梗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说,很多小孩子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孩子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实属正常,但我们不能对其危害不以为然。网络烂梗首先会影响孩子们的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这些网梗大多简单直白,混杂着方言口音、缩写代称等元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们“洗脑效果”颇佳,却并不合乎规范。一旦孩子们习惯于用“yyds”表示赞叹,用“666”表达佩服,用“奥利给”表示加油,如此单薄、缺乏细节的表达,会让他们失去宝贵的思考过程和儿童语言独有的灵气与想象。

  此外,一些网络烂梗也会侵蚀孩子的精神世界,乃至传递不良的价值取向。短视频平台上就有不少卡通“魔改”内容,打着青少年科普的旗号,传递的却是成人世界的观念。这些“不合时宜”的“抖机灵”,就像包裹着糖衣的“毒药”,看似“无伤大雅”,实则一点一滴地影响着孩子们的三观。譬如“白雪公主和贝儿”系列视频,就过早地把“美丑”“穷富”“绿茶”“雌竞”等概念灌输给了孩子。

  有人说,小孩子爱说网络烂梗,不必大惊小怪,随着时间流逝,烂俗表达自然会失去生命力。但儿童良好的表达习惯、思维能力、正确三观的养成,也有着“耽误不起”的黄金期。因此,不能轻描淡写,任其泛滥。

  出生于5G时代的孩子们,本就是数字原住民,我们很难完全隔绝孩子和网络的物理接触,事实上,这种“严防死守”也很难奏效。更有效的方式,应该是家长的言传身教和老师的悉心引导。先讲明为什么再禁止做什么,先管好自己的言行再要求孩子的言行,带他们感受汉语之美,这样一来,有了对比,孩子们也许就能明白烂梗之俗、烂梗之害。期待能再多一些“你想做蝴蝶还是气球”般生动的教育范例。


浙江日报 观点 00007 别让网络烂梗毒害孩子 2023-07-19 25987016 2 2023年07月1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