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菜盲盒不能“盲管”
逯海涛
逯海涛
在“万物皆可盲盒”的时代,“剩菜”也被“安排”上了。5.9元两个面包、12.9元三份寿司……一些城市的商家将当天没有卖完的食物进行随机搭配,以优惠价销售所谓的“剩菜盲盒”。有网友甚至表示,“要定闹钟抢,手速慢了就抢不到”。
“盲盒经济”的火,终于烧到了“吃”这件事上。作为一种新的消费方式,食品盲盒、剩菜盲盒确实有“火”起来的条件。因为,它满足了消费者“薅羊毛”“省钱捡漏”的心理。毕竟平时卖几十元的寿司、面包、轻食等,通过这种形式只要3折到半价的价格。所以一些粉丝为了抢到限量剩菜盲盒,在小程序上早早蹲点。对商家来说,每天难免会剩下一些将要到期的产品,哪怕少赚点,卖掉总比扔掉强。
看起来这是一单食客与商家“双向奔赴”的好生意,但是风险和问题却不容忽视。有消费者就在网上反映,购买到的剩菜盲盒存在口味不佳、以次充好、食物发霉、吃到异物投诉无门等问题。此外,和商超中的临期商品相比,剩菜盲盒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消费者无法知道自己买的到底是什么。剩菜盲盒里的食物是随机的,消费者可能买到喜欢的,也可能买到不喜欢的。如果买到的是不喜欢的食物,反而是一种浪费。
“剩菜盲盒”模式刚刚起步,但食品品质和安全不能“盲管”。“剩菜盲盒”也好,“惜食魔法袋”也罢,本质上卖的还是食物。对任何一种食品来说,安全是必须牢牢守住的红线,同时也要根据新的消费模式不断完善管理手段。比如,商家应有明确的产品标识,包括食材来源、生产日期、保质期、保存方式等,让消费者能够作出知情决策。在品质控制方面,商家应确保严格的检测、品控程序和规范操作。
消费者应从自身需求出发,理性对待盲盒销售,避免购买来路不明或不符合安全要求的食品。相关监管部门须加强对商家的日常监管和抽样检测,通过食品追溯机制追踪和管理食品的质量和保质期。同时,要完善出现质量问题时的处理方式和投诉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