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理论2

浙江制造转型升级的实践路径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八八战略”前瞻性地作出“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块状特色产业优势,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大决策部署,引领浙江以脱胎换骨的勇气,以“腾笼换鸟”的思路,以“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精神,率先摆脱对粗放型增长方式的依赖,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变制造为创造,变贴牌为创牌,实现产业和企业的脱胎换骨,推动浙江由简单模仿转向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由传统块状特色产业转向现代产业集群,由国内先进制造转向全球先进制造,为浙江在高质量发展中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先行和省域现代化先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战略指引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开创了以民营企业为主体,以块状产业为特色,以县城、乡镇为主战场,以简单模仿、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技术源,以参与国内外市场大循环为导向的发展模式。进入新世纪,浙江原有的发展模式遇到“成长的烦恼”和一系列瓶颈制约。在这“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历史关头,2002年12月28日,习近平同志在金华调研时指出,从浙江来讲,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重点就是要抓制造业,根据国际产业的转移与发展趋势,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随后,对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进行一系列专题调研和前瞻性部署。

  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要把握“先进”二字。2003年6月24日,习近平同志在全省工业大会上明确指出,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关键是把握“先进”二字。随后,他结合浙江实际,阐述了“先进”二字的四个体现:体现在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加快建设“数字浙江”;体现在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重化工业和装备制造业,同时不断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努力实现产业高度化;体现在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用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的理论来指导工业发展,实现工业化和资源、环境、生态的协调发展;体现在坚持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着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充分发挥我们的人力资源优势。这四个体现,从信息化、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人才和劳动者素质等多个维度,全面解答了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内涵要求。

  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要坚持“五个必须”的工作思路。2003年7月10日,在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上,习近平同志全面阐述了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工作思路,提出了“五个必须”的要求:必须保持特色,进一步把我省块状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充分发挥产业集聚所产生的竞争优势;必须接轨国际的制造业,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适应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变化,跟上国际制造业发展的新趋势,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必须充分体现先进性特点,突出技术创新,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既要努力提升传统产业的“先进”程度,不断强化原有的产业优势,又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临港重化工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努力构筑新的竞争优势;必须有选择地实行重点突破,切实防止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防止产业同构化;必须是可持续发展的制造业,要实现工业化和资源、环境、生态的协调发展。

  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要“适度发展沿海临港重化工业,努力培育发展装备制造业”。习近平同志在大量调查研究后果断提出:“积极发展沿海临港重化工业,努力培育发展装备制造业,全面提升浙江产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这一重大决策突破了浙江的发展局限,推动了浙江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发展,为今天浙江成为全国重要的造船、汽车、装备、石化等行业的制造大省,赢得了宝贵的先机。

  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要推进“腾笼换鸟”,实现“凤凰涅槃”。“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是习近平同志对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生动比喻,反映了产业高度化发展的客观趋势和必然选择。总的要求就是,要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摆脱对粗放型增长的依赖,实现产业和企业的浴火重生、脱胎换骨,为浙江的产业高度化腾出发展空间,培育和引进吃得少、产蛋多、飞得高的“俊鸟”。

  实践探索

  20年来,浙江按照“八八战略”提出的“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决策部署,大胆探索,先行先试,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持续制定规划政策,引导制造业转型升级。2003年,浙江召开改革开放后第一次全省工业大会,对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作出全面部署,随后制定出台《浙江省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规划纲要》,并提出着力构建环杭州湾、温台沿海、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三大产业带。2004年,在绍兴召开全省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工作现场会。2005年,举办先进制造技术合作与交流大会,搭建高层次科技创新合作大平台。2007年,出台《关于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率先开展装备制造业首台(套)产品培育认定工作。2009年,全省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进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2012年,作出建设工业强省的重大战略决策,发布《浙江工业强省建设“十二五”规划》。2013年,推出以“四换三名”、培育八大万亿产业为核心的工业转型升级组合拳。2014年,实施“两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建设,提出加快建设信息经济大省。2015年,实施《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纲要》,统筹推进制造强省建设。2017年,在全国率先提出实施“十万企业上云行动”。2017年到2020年,连续召开全省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推进会等,不断夯实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

  持续推动“三强一制造”,打响“浙江制造”品牌。2013年,浙江把标准、质量、品牌、制造等统筹谋划,协同推进,作出建设标准强省、质量强省、品牌强省,打造“品字标浙江制造”品牌的“三强一制造”重大决策部署。2016年,省政府制定下发《浙江省标准强省质量强省品牌强省建设“十三五”规划》,统筹推进标准强省、质量强省、品牌强省建设,打造“品字标”区域公共品牌。随后又出台《浙江省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实施意见》,召开全省质量大会,全力推进标准强省、质量强省、品牌强省和“浙江制造”建设,开展浙江制造“百网万品”拓市场专项行动等,大大提升了“浙江制造”的市场份额和影响力。

  持续推动首台(套)培育认定和推广应用力度,提升高端装备制造水平。2007年,率先开展装备制造业首台(套)产品认定;2010年,率先实施对首台(套)产品的激励政策;2013年,率先开展首台(套)产品风险补偿试点;2014年,率先建立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2017年,率先从招投标、政府采购等方面加快推广应用;2019年,率先出台首台(套)产品政府首购制度。2021年,浙江又在全国率先探索构建了“产业大脑+未来工厂”基本形态。浙江产业数字化指数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5项国际首台(套)拥有行业话语权,115项全国首台(套)填补国内空白;浙江2021年新增“世界500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绿色工厂、国家服务型制造项目数量均居全国第一。

  迭代升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作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的重大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引领浙江制造业向着全球先进和智能制造迈进。

  锚定“全球先进”目标,部署“加快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2020年,浙江召开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随后,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制造强省建设行动计划》《浙江省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十四五”规划》等一系列部署,努力打造全球先进制造新支点、全球智能制造践行地、全国创新驱动新典范、全国绿色制造标杆地、全国营商环境最优省,培育若干个行业全球市场占有率高、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强、技术装备先进、创新能力强、绿色可持续发展且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区。随后,浙江每年召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推动制造业向全球先进迈进。

  深化智造转型,推进制造业全面转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20年来,以“数字浙江”建设为引领,大力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等,以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遵循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规律,从机器换人到企业上云到工业互联网到“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梯度推进、层层深化。2022年,浙江出台以“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为引领加快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加速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创新打造“产业大脑+未来工厂”,累计打造细分行业产业大脑96个、未来工厂52家、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601家。未来,浙江将推进百亿以上产业集群工业互联网平台、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重点细分行业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三个全覆盖”,数字技术赋能实体经济加速转型。

  以“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为抓手,打造全球智能化产业集群。科学制定《浙江省“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7年)》,紧紧围绕4个万亿级世界级先进产业群、15个千亿级特色产业群、一批百亿级“新星”产业群,以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省级新区、“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等为主阵地,突出集群式打造、雁阵式培育、引领型发展、数字化转型、绿色化改造,加快建设具有浙江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实现由传统块状特色产业向全球智能化产业集群的迭代升级。

  【作者为浙江省经济信息中心智库首席专家、研究员】


浙江日报 理论2 00007 浙江制造转型升级的实践路径 2023-06-26 浙江日报2023-06-2600004 2 2023年06月26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