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程机械企业组团赴长沙参展,觅商机也寻转型升级之道——
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如何发力
本报记者 夏丹
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是浙江的夙愿。“八八战略”中就提到“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
近日,记者前往湖南长沙,参加全球工程机械领域的“盛宴”——第三届长沙国际工程机械展览会。4天展会,吸引了35家“全球工程机械50强”主机企业、180家国际品牌企业参会,浙江也组织了60多家企业组团“赴宴”。这场号召力极强的行业盛会背后,是一个强大的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长沙工程机械产业集群。记者不禁联想:全力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浙江,可以从中借鉴什么?
龙头企业
3月下旬,李强总理来到湖南,调研株洲、长沙的先进制造业企业,并主持召开先进制造业发展座谈会,强调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坚定不移筑牢实体经济根基。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龙头企业正是产业集群的火车头,龙头企业自身实力、在行业内的话语权,往往决定了集群的竞争力。因此,培育产业集群,抓龙头企业是关键。
对浙江而言,部分块状经济,因为缺乏龙头企业的引领,提档升级速度较慢。这是各地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的共性问题。对此,湖南有什么妙招?
在长沙,记者看到了一个实力强大的工程机械“龙头企业群”。目前,长沙有5家企业进入“全球工程机械50强”,分别是三一重工、中联重科、铁建重工、山河智能和星邦智能。长沙是继日本东京后又一个有5家企业进入“全球工程机械前50强”的城市。
依托强大集群的展会吸引了不少浙江企业,多家宁波镇海的液压企业组团而来。“长沙工程机械龙头企业强,能够进入其供应链,将会获得更多国产替代的机会。”专注高端液压件的纳迪特液压(宁波)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学雷信心满满地说。令他感到遗憾的是,镇海有液压产业集群,但没有领头的龙头企业,区域整体认知度较弱,与主机企业对话机会不够多。
走进长沙当地三一重工、铁建重工、申亿精密等主机及配套企业,“世界第一”“全球领先”“全球第一品牌”等字眼不时映入眼帘。这样你争我赶、竞相追逐的浓厚氛围下,对标全球先进努力追赶,并最终跻身全球先进行列,转化为龙头企业进步的内驱力。
在长沙,记者发现龙头企业差异化竞争特征明显。长沙工程机械“五虎”中,除三一重工、中联重科产品结构相似度高之外,其他三家都各有细分赛道。如铁建重工,专注于打造全球领先的地下工程装备和轨道交通装备,各种规格的盾构机是它的拳头产品。湖南十分重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鼓励竞争,但尽可能避免恶性竞争。同时,引导企业将目光投向全球,在全球市场找空间。
产业生态
一个产业集群,最终比拼的是产业生态的活力。而产业生态的组成,除了龙头企业,还有众多大大小小紧密协作的配套企业。因此,需要打造集聚度高的产业集群,推动紧密协作的产业生态。
记者听到这样一个故事:浙江某地有三家汽车产业链企业,分别是新能源整车企业、轮毂企业、生产燃油箱变速箱企业。三者都是当地比较强的企业,且在各自细分领域均有一定竞争力。可惜的是,三者之间尚未发生产业配套关系。
这不是个例。本地配套资源的优化提升,是当前浙江产业集群发展亟须破题的堵点之一。
在长沙本地配套企业湖南申亿精密,公司董事长王凯波给大家讲起了故事:“我们是伴随着本地几家龙头企业一起成长的。如果中联重科最早的那台拖泵还没拆的话,拖泵上用的螺帽,就是我当年骑着自行车给送过去的。”
这个故事道出了长沙工程机械产业紧密协作的峥嵘岁月。骑着自行车配送,直观反映出了产业的集聚度。在工程机械产业集群的培育过程中,湖南有意识引导产业集聚发展。截至目前,围绕工程机械行业,湖南已有600余家主机及配套企业。其中,70%以上的工程机械企业集聚在长沙及周边城市,形成了以长沙为核心、辐射周边的工程机械主配协同发展布局。
在产业物理集聚的过程中,湖南十分重视提升集群内部的化学整合。王凯波分享的另一个故事,恰好与此相关。干了30余年紧固件的他介绍,以前,几大主要工程机械整机厂最常用的螺栓螺帽标准都不一样,非标件居多,容易形成标准壁垒。这几年,长沙根据主机企业标准要求,制定和推广相互认可的通用标准,进一步提高了本地配套水平。
一颗小小的螺栓螺帽标准逐渐统一,正是产业集群形成竞争合力的具体体现。
湖南省工信厅二级巡视员陈军告诉记者,近年来,当地十分重视本地供应链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专门出台《先进制造业供应链配套发展的若干政策举措》。如今,湖南本地配套率从不到30%提高到近40%,且仍在提高。
创新能力
去年8月,一部热播剧《麓山之歌》展现了大国重工的时代风貌。《麓山之歌》以湖南装备制造业从低谷走向顶峰的故事为原型,讲述老牌国企麓山重工在面对国外行业巨头的技术封锁和智造转型的内忧外困中,通过创新,实现了对国外先进企业的超越和蜕变。
当前,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先进制造业进行技术封锁,国内制造业普遍面临提档升级的内在压力。如何突围?唯有创新。
创新需要基础,包括创新平台的搭建和创新人才的集聚。这一点上,湖南机械装备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1956年在北京成立的建筑工程部机械施工总局设计室,1973年迁至长沙,成为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该院先后创造了中国工程机械多项产品技术零的突破,奠定了中国工程机械产品技术的基础。近水楼台先得月,长沙工程机械产业从诞生之初就根植创新基因。
湖南本地高校对工程机械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湖南大学党委常委姜潮表示:“我校拥有整车先进设计制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机器人视觉感知与控制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等10多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将为长沙工程机械企业提供人才支持。”
集群的竞争力、活力,最终比拼的是企业创新力。围绕集群创新力,湖南引导本地几家龙头企业,共同成立工程机械制造业创新中心,联合攻关行业内卡脖子技术。目前,该中心正在争创国家工程机械制造业创新中心。
因此,发挥好研究院、高校的创新辐射作用,推动创新平台和本地产业深度融合,显得愈发重要。这是这几年浙江大力引进高校院所、创建省级研究院的目的所在。补上创新短板,是浙江制造跻身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