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1版:一版要闻

从景宁巨变中感悟习近平同志关于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重要论述精神

蹚出山乡共富新路

  5月5日晚7时,畲乡景宁党群服务中心涌进一批前来学习参观的党员。几个展厅中,“习近平同志与景宁”部分最受关注。这里展示着习近平同志在2002年11月25日、2005年8月10日两次到景宁调研的相关情况。两次调研主题都聚焦推动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

  在第二次调研中,习近平同志指出,努力使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成为我省经济新的增长点。这,给了地处大山深处的景宁以巨大鼓舞。

  近20年来,景宁通过大搬快聚等重大工程,已累计完成搬迁418个自然村3.65万人,有力推动县域人口、产业等要素向县城集中,为发展腾了空间、聚了人气,让群众鼓了荷包、美了生活。2022年,景宁全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6877元,比上年增长6.9%,增速居全省山区26县第二。

  “大搬快聚”,如何“聚”出山区县的共富新路?近日,记者随省农业农村厅干部与当地党员群众一道,重走习近平同志的调研路线,感受山乡奔向共富路的蓬勃活力。

  移,优化县域人口布局

  一阵细雨过后,陡峭的山路十分泥泞。一路上,我们艰难攀爬,终于爬上习近平同志当年到过的一处调研点——东坑镇新和村平桥自然村田源岗。

  “这个山坡四周原来住有16户人家,山里发展不好,还有地质灾害隐患。那天,习书记冒着高温酷暑来到这里,详细询问了解,指导解决相关问题。百姓一直都在感念他。”在现场给我们讲解的村里“老支书”洪克贵72岁了,往事仍历历在目。他说,此后当地搬迁工作一直遵循习近平同志的要求,让百姓移得出、住得进、富得起。

  如今,16户人家早已下山,还带动了新和村13个自然村300多户村民共同搬迁。行走在东坑镇白鹤、洋桥头等搬迁安置小区,只见一幢幢富有畲乡风情的楼房、公寓,取代了原先山上低矮的木屋,道路宽敞,一辆辆小汽车停在房前屋后。

  “变化真大!”同行的省农业农村厅乡村振兴协调处三级调研员宋珍去年5月曾来过景宁调研,短短一年,乡村的改变让她感叹。

  下山进城,不仅改变了山上群众的命运,更拓宽了景宁这类山区县的发展路径。习近平同志到景宁调研以来,这个山区县打开振兴思路,一路奔跑。

  “九山半水半分田”的景宁,县内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山就有779座。大山深处小而散的居住方式,不仅群众面临挣钱无路、就学不便、病急无医的困窘,缺地少人更成为全县发展的掣肘。

  “习近平同志当年强调,进一步推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要从优化全省生产力和人口布局出发。这也是景宁一直在不断坚持的路径。”景宁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程指挥部办公室负责人柳卫香告诉调研组,当地的目标是将县域80%的人口、产业、公共服务向县城集聚,打造可集聚10万人口的“最浓民族风情城”。

  景宁城南,澄照乡,青山掩映中矗立着一幢幢新建厂房和小区,这里是景宁县城“一老一新一环一副”发展格局中的“副城”。

  澄照乡党委书记吴光亮介绍,副城以建设人口集聚和产业集聚的产城融合发展新平台为定位,其中一期用地2942亩,已有全县12个乡镇的5200名居民搬入;吸引企业50家,有28家已投产,去年年产值达3亿元。

  习近平同志在调研时强调,加大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力度,谆谆嘱咐“景宁一定要走生态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景宁县经济开发区承担着相关功能,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叶妙青告诉记者,园区入驻企业以竹木加工、精密制造为主,前者吸引就业能力强,后者是县里生态工业发展的新方向。

  “在家门口上班,每月工资有四五千元,比在山上好太多了。”围过来的居民说。目前,园区已吸收劳动力1500人,其中七成是“大搬快聚”来的。对此,省农业农村厅干部建议,当地可用好数字化场景应用,让企业发布招聘信息,村民发布应聘需求,从而提高岗位供需匹配度。围绕这个新鲜话题,乡镇干部纷纷讨论起来。

  留,缩小城乡生活差距

  5月5日下午3时30分,澄照幼儿园门口,不少家长正在接孩子放学。

  这座乡镇幼儿园,跟景宁县城的幼儿园别无二致。室外,是色彩缤纷的墙面,配有滑滑梯、秋千等多种游乐设施;室内,木工馆、美食馆等特色教室一应俱全。

  “考虑到居民实际需求,园里除招收全乡年满3周岁的孩子以外,还承担了基层普惠性托育服务,可接收3岁以下的婴幼儿。”园长严芳芳向调研组提到,这里的师资力量依托城乡双向流动,教学水平跟县城幼儿园并没有太大差别。

  “总书记在调研时指出,要着眼于缩小区域之间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的差别。景宁一直在努力。”柳卫香介绍,澄照乡澄和社区是景宁最大的异地搬迁安置点,来自英川镇等12个镇街1438户5261名村民在这里安家,社区内幼儿园、卫生院、养老院、文化广场、中小学校等公共服务资源配套齐全。

  调研组一边在社区走访,一边和社区干部交流讨论平常工作碰到的问题。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这里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好,就是有一点特别可惜,花坛里都被住户种上了菜。”95后社区干部叶致远笑着说,如何让居民适应并融入新的生活,是社区干部的新近课题。调研组建议,耕种已成为农民的生活习惯,要想办法让他们既能发挥“老手艺”,也适应城市生活。

  澄和社区的干部和社工大都是90后。最近,他们想出了一招:开展美丽庭院评比,做得好的家庭,奖励种植鲜花。试行一个月后,社区环境已大有改观,乱堆乱放乱种现象不见了,八成以上的院子种上了花草绿植。

  习近平同志曾谆谆嘱咐,畲族自治县全国只有一个,是景宁最大的特色。对此,调研组干部建议,既要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也要努力保留被搬迁村庄的历史、习俗等文化资源,这些都是社区的凝聚力所在。同行的景宁乡镇和社区干部也深有同感。他们说,澄和社区常住居民中就有不少畲族同胞,社区正在通过民族传统节日等探索开展形式多样的邻里互动互助活动,今年打算把大家以前用过的农具、生活用品等征集起来,既可以共享共用,也作为原来各村的民俗文化进行交流展示,“让大家搬下了大山,也留住了乡愁。”

  拓,找寻畲乡发展支点

  雨后的景宁,处处青翠,生机盎然。

  习近平同志当年调研时肯定景宁县一片欣欣向荣的气象。如今,这一气象愈加勃发。去年,景宁全县生产总值93.24亿元,比上年增长4.0%,增长动力持续增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达到1.83∶1,优于全省平均。

  “现在最需要的支持是什么?”调研组干部向景宁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金锋发问。金锋不假思索地回答:政策。他随后解释道:“景宁的发展不仅要资金、要‘鱼’,更要善于用好政策、掌握‘渔’。”

  宋珍告诉记者,去年省里出台《支持景宁县走山区县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特色之路实施方案》后,省农业农村厅制定了专门的工作方案,提出建设惠明茶全产业链、建设“景宁600”现代农业产业平台等10项举措,培育农业特色产业,助推畲乡农业农村全面发展。如今,相关举措正在一步步推进落实。

  重走习近平同志的调研路线,大家又对2005年8月13日《浙江日报》报道中习近平同志的一句话热议起来:要重点在基础设施、特色产业、社会事业、生态环境和扶贫开发等方面,进一步优化和创新扶持政策。当地干部说,这对景宁培育新的增长点非常具有指导意义。

  新和村党总支书记蓝建兵告诉调研组,如今县里、乡里都在重点发展竹木加工产业,村里也在加快推进建设一个80余亩的毛竹培育基地,集中种植优质竹木,提升竹木产品附加值,“现在村民种毛竹卖毛竹赚钱,村里也会把竹篱笆等竹制品用在村庄美化中。整个村子打出了毛竹的品牌特色。”

  “有了好政策,发展要注重好服务。”记者提出建议。金锋接过话茬:“对,服务也是生产力。”

  在景宁经济开发区调研采访当天,调研组发现有很多家来自邻县的企业在洽谈合作。“这里税收、土地有优惠,又推行‘一站式’办事服务,我们很感兴趣。”一名企业负责人说。

  他们更看中景宁的潜力。这个曾经的浙江“欠发达县”,已先后引进了亿凯制造、景宁沪特、蓝润新能源等亿元项目,培育的亚资科技也在2022年荣获省级科技型企业和省级专精特新企业称号。2022年,景宁全县实现工业增加值11.84亿元,比上年增长2.8%;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1%,保持持续向上态势。


浙江日报 一版要闻 00001 蹚出山乡共富新路 2023-05-08 25713946 2 2023年05月08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