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省两会特别报道

浙江要为县城“强身健体”提升承载能力

县城,迎来大发展的机会

  让身在大城市的你回县城老家,你乐意吗?相信很多人都会陷入纠结。纠结的背后,无非是觉得县城没有发展前景。

  可如果,属于县城的春天来了呢?

  浙江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实施县城承载能力提升和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被列入“事关全局、牵一发动全身”的十项重大工程之一,不禁让人对县城的未来充满期待。

  从2022年5月国家印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到这几天浙江提出要给县城“强身健体”,曾在浙江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县城,要再度崛起了吗?

  让县城成为活跃经济的重要载体

  郡县治,天下安。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单元,县一级承上启下,在国家治理中居于重要地位,也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要求很明确,“聚焦增强县城产业平台带动能力、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公共服务保障能力、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支持县城做大做强特色主导产业,完善交通、水电气等基础设施,优化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供给,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到2027年县城人口占县域比重年均提高0.8个百分点,努力打造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示范省。”

  毫无疑问,县城是希望所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县城内需还未完全释放。据咨询公司麦肯锡预测,到2030年,中国超过66%的个人消费增长,将来自下沉市场特别是县城。

  “稳住经济基本盘,在未来培育新增长极,就必须让量大面广的县城,成为活跃经济的重要载体。”浙江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浙江县域经济总量比重越来越高,2020年占比已达到全省的43%。

  从大环境看,不断发布的政策释放出一个信号:县城要崛起。从新形势看,国家级贫困县全部摘帽,县城崛起起点更高。

  就浙江来说,县城发展的“家底”更厚实一些。

  产业平台上,2022年,我省共有65个开发区(园区)位于县城,占全省总量约一半。其中,国家级开发区(园区)有5个。

  县城的公共设施配置也较为完备。2022年,我省县城燃气普及率、建成区排水管道密度均为全国各省区第一;县城人均道路面积、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县城污水处理率等指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不光底子好,还有一些实力强大的“明星县”。2021年,浙江GDP超千亿元的县(市、区)一共25个,比如慈溪2300多亿元的GDP,堪比中西部一些地级市。《2020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也显示,浙江的义乌和慈溪两个县级市,均为Ⅱ型大城市。

  因此,对浙江来说,发展县域经济,考虑的不是“有没有”的打基础问题,而是“好不好”的提标升级目标。

  更重要的是,位于“城尾乡头”的县城,它的城镇化水平和质量决定着它辐射带动广大乡村地区发展的能力,这也是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示范区中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一步“重棋”。

  产业和生活配套缺一不可

  “县城承载能力提升,本质是承载人的能力提升。”浙江省发规院城镇发展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王辰一语中的。

  问题在于,县城,没有那么多人。

  百强县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县城仍旧“默默无闻”。尤其是这几年,一线城市和许多地级市都在加码人才引进,背后的残酷事实是:他们所“抢”的正是那些不愿再回到县城的年轻人。

  浙江省发改委相关部门在调研中就发现,山区26县的一个县城,本地户籍人口外流现象十分突出。

  为何留不住人?根本在于县城对人的承载能力不够,综合实力不强。

  在浙江,不少县城特别是山区、海岛县产业基础不强,吸纳就业能力欠缺,导致县城的人气聚不起来、能量难以激发出来。

  “产业和生活配套,缺一不可。”在王辰看来,县城吸引人靠的是产业,留住人,靠的则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现实情况是,有的县城是产业基础不强,有的县城则存在“小马拉大车”情况。

  县域城镇化中,特大镇也是重要支撑,但部分特大镇遇到了“拉不动”的窘境。比如浙南的某镇,土地开发强度近40%,超所属地级市平均水平,但前几年年均分配用地指标不到实际需求的四成,这也导致每年都有大量成长性企业外迁。

  公共服务方面也是一个短板——

  全省达到三级医院水平的县医院占比仅为17.7%;在浙中的一个经济强县,尽管当地每年能为外来人口随迁子女增加3000个义务教育阶段学位,但远无法满足新增需求;在浙北某经济强县,城区的养老机构床位缺口达三成。

  “基础设施欠账太多。”省人大代表、浙江省松阳县委副书记、县长梁海刚深有体会,由于财力不足,县里燃气管道、地下管网等“里子”问题没解决,充电桩、综合管廊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较慢,县城安全韧性不够。

  这些事关群众“创富”和“舒服”的多方因素,让不少游子的回家路变得不那么顺畅。但更为重要的是,那些生活在县城的人们,他们的幸福生活,需要县城承载能力提升来保障。

  竞争的出路是特色产业

  增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是推进县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

  记者从该工程的配套方案里看到,围绕县城产业平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四个方面,浙江分别作了分领域的提升工程。

  比如到2027年,浙江县城产业平台配套设施要进一步完善,亩均工业增加值、税收分别达120万元和30万元;加快建成县城到中心城市1小时交通圈、乡镇到县城半小时交通圈和15分钟品质生活圈;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2%以上,等等。

  县城承载能力的提升,关键还在产业。王辰认为,城镇化的基础是工业,如果没有产业支撑,发展就如空中楼阁。因此方案中,首要一条便是打造县城重大产业平台。

  对有发展基础的县城,要放大优势。比如像义乌、温岭等一些专业功能县城,新时期要继续领跑,就要加快转型升级。

  蒲惠智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克飞告诉记者,作为国家行业标准《离散型制造执行过程云化规范》的制定者,他们为上千家中小制造业企业初步实现产业数字化,永嘉泵阀、松阳不锈钢等一批传统块状经济,借此实现了向现代产业集群跃迁。

  发展基础薄弱的县城,要找准优势。

  “未来区域经济竞争的出路,一定是特色产业!”梁海刚给记者分享了一个小故事,曾经他们也希望布局生物医药,但在引进过程中预估“风头”不如其他县后,马上依托当地复杂的全地形优势,紧抓省智慧交通产业发展试点县的机遇,培育出了智慧交通这个新赛道。

  如果说产业是县城的立城之本,是硬实力,那么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的提升,则是“软环境”的改善。正如给县城“强身健体”,既要注重身体素质提高,也要满足精神世界需求一样。

  因此,在方案中,许多举措都在打磨县城的“质感”。

  比如大家关心的老旧小区,将因地制宜选择综合整理、拆改结合等模式来改造;针对生育焦虑,打造家门口“幼有善育”优质服务圈;在居民生活的周边,也将推进全域幸福河湖建设。

  从这些政策和举措中能感受到,县城真的需要变好,也真的可以变好。

  未来,散落在浙江的53个县城,一定大有可为!


浙江日报 省两会特别报道 00003 县城,迎来大发展的机会 2023-01-14 25300875 2 2023年01月14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