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
探索更好社会制度的中国方案
党的二十大系统论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精心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布局。如何充分理解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林建华。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周宇晗: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请您简要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林建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懂得,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即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从根本上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即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深刻理解它们之间的逻辑机理,对于新征程开好局、起好步至为关键。我们可以从中探察到未来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密码。
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意义
周宇晗:“中国式现代化归根到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是别的什么现代化,更不是国外现代化的翻版。”如何认识这一论断的内在逻辑和理论意义?
林建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时刻保持着独有清醒和坚定。2022年11月14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尼与美国总统拜登会晤时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内外政策公开透明,战略意图光明磊落。美国搞的是资本主义,中国搞的是社会主义,双方走的是不同的路。这种不同不是今天才有的,今后还会继续存在。
2022年10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全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布局的关系,认识到前者是后者的理论支撑,从而深刻理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布局的科学性和必然性。这一重要论述内蕴着深远的历史逻辑、深刻的理论逻辑、深厚的实践逻辑,深刻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理论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创新
周宇晗:在实践中,许多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之路没有走向成功,且颇多曲折和挫折甚至严重曲折和挫折。中国式现代化有哪些实践创新呢?
林建华:中国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使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这与30多年前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时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与今天的“西方之乱”形成鲜明对照。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在于,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物质的现代化、精神的现代化、治理的现代化、生态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有机融合,既科学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也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从而打破了长期以来“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神话。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作为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伟大创举,昭示世人: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条,只要找准正确方向、驰而不息,条条大路通罗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