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理论周刊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 铸就深厚精神力量

陈野 编辑 章忻

  党的二十大报告高度重视培育精神世界和弘扬精神力量,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列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之一,将“丰富人民精神世界”视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将“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作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要目标取向。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是新时代新征程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使命任务。

  一、建设精神世界的内生动因和基础力量

  文化是潜藏于一个地域、一个群体生活方式之下的,由知识、信仰、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组成的社会共同观念系统,是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和价值规范。其所具有的以文化人和化成天下的多种功能,是建设精神世界的内生动因和基础力量。现试择数例而言之。

  形塑维系功能。文化作为一个群体的共同观念体系,具有符合其经济、政治和社会特征的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由思想、道德、风俗、艺术、制度、习惯等形成的文化传统,在世代传承和与时俱进的吐故纳新中维系着一个群体的历史延续和时代发展。每一个社会成员自出生之日起,就在其所从属的文化体系内生活和成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我们中国人精神世界最为重要的养成之地、形塑之所,我们要不忘中华文化根本、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增强中华文化自信,进一步夯实民族复兴伟业的精神根基。

  指导引领功能。文化是人类生存、生活和不断探索客观世界、内心世界的经验凝聚和升华,精神作为其核心要义,对个体、民族和国家发展具有指导引领作用。我省普遍重视文化精神的引领作用。在省域层面,浙江精神引领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在基层大地,民众在历史和现实的实践中所生发出的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精神,如东阳市花园村“求实、创新、求强、共富”的花园精神、“艰苦创业、敢啃骨头、勇争一流”的蚂蚁岛精神等,也一直引领着各地奋进前行。

  认同整合功能。文化是社会成员精神上的沟通中介、连接纽带、协调机制、团结基础。基于文化认同的整合共享,能够有效融合凝聚价值共识,形成文化意义上的有机群体。我省农村文化礼堂定位“精神家园”,建设至今十多年来,逐渐形成礼堂标识、村歌等象征符号,村规民约、家规家训等文化规约,人生礼仪、传统礼仪、新时代礼仪等礼仪体系,“建管用育”一体化等运营机制,以红色文化、乡土文化等为核心要素的礼堂文化以及“礼堂家”数字化共享平台,基本建构起一个村庄共同体的初步形态,体现了共同体文化的逐步形成,在村民的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构建秩序功能。文化是社会秩序的内在本质,影响社会秩序的生成和完善。当下正在发生和进行着的社会变革,既以摧枯拉朽之势冲击旧规范,又亟待重建新格局。我省在城市未来社区、农村文化礼堂等基层建设过程中,锲而不舍地引导群众参与、体验各种文化活动,将新时代的文化理念、精神价值浸润熔铸进群众的精神世界,塑造着新时代城乡生活的价值理念、生活秩序和社会规则。

  文化的种种基本功能,通过即时性的文化活动而与社会大众的精神世界密切关联,是文化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生动实践和有效实现。细读党的二十大报告有关文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在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要求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在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方面,要求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在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方面,要求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如此种种,无一不与精神世界密切相关,无一不是丰富精神世界的具象化体现。其目标指向,都在于为每一个社会大众营建健康丰富的精神世界,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坚实文化基础、提供深厚精神力量。

  二、以文化的新辉煌涵育和塑造精神世界

  精神世界的塑造和丰富,包含多种内涵。这其中,既有以独立精神、学习精神、劳动精神、敬业精神、奋斗精神、创造精神等为要素的个体精神世界建设,也有以伟大建党精神、区域文化精神、奉献精神、担当精神、互助精神、包容精神、团队精神等为要素的全社会精神谱系建设,还有以承载文化传统、文化认同、民族精神、集体意识等为要素的共同精神家园建设,等等。调整、修复和完善社会成员的个体精神生态系统、维系良好精神生活,在此基础上重塑全社会的精神世界,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这正是当前文化建设的当务之急和重要领域。

  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离不开全社会浓郁的文化氛围。塑造精神世界,需要先进文化的价值引领,激发大众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厚植适宜于文化发展的社会土壤,提高人民群众享受文化成果、参与文化建设、表达文化诉求和创造文化业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依赖于长期的文化积淀。精神世界的丰富不可能“一夜暴富”、短期见效,丰富它需要水滴石穿的决心、注重过程的态度和持之以恒的涵养。要使精神陶冶成为自然积累的过程、持续保持的常态,让社会大众沉浸在文化的海洋里,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体会感悟精神文化之美,逐渐臻于精神富有的佳境。

  丰富人民的精神,来自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不同人群有不同的精神需求和满足感,欣赏娱乐节目是一种满足,在大自然中放飞心情是一种满足,自由思想、独立思考是一种满足,追求文化的经济效益也是一种满足。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可以提供大量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文化供给,满足人民群众日益丰富的精神需求。

  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倚重于激发社会活力的文化创新。知识体系的传授更新和创造性思维的培育激发,可以帮助公众提升知识水平、培养文化创意、增强精神力量,进而起到提高整体活力和推动社会前进的重要作用。

  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有待于强大的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业支持。优质均衡、便利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为人民群众提供精神文化生活的基本保障。文化产业借助现代科技,通过商品化、大众化、娱乐化、时尚化等多种形式,动态地活跃于消费时代,传播文化理念,融入人们的精神世界。此二者都是提供精神产品、构筑精神世界的重要载体和路径。

  三、以精神富有开拓浙江文化发展新境界

  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提出着力推进全域文化繁荣全民精神富有的文化建设任务,要求推行以精神富有为标志的文化发展模式,增强先进文化凝聚力,在共同富裕中实现精神富有,在现代化先行中实现文化先行,正是对文化建设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作用的深刻揭示。

  结合今后五年我省发展目标来理解,全域文化繁荣全民精神富有不仅是以往文化建设的承续,也是新时代文化发展的目标聚焦和创新空间。数字时代为文化发展带来手段、方式上的全新重塑,拓展甚至引领着文化的变革创新。而从精神世界的廓大、丰富、高尚、智慧、雅正等维度定义其“富有”,理念和内容上的迭代升级,同样是探索实行以精神富有为标志的文化发展模式的关键因素。

  坚持价值引领,有尊严地发展文化。文化产品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直接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塑造人的价值观念,影响社会的价值取向。在当今的大众消费时代,文化日益体现出多样性、丰富性、娱乐性和世俗性,因此尤须在众声喧哗中,摈弃单纯以经济利益、绩效考核为导向的行为和“三俗”作品,从追求数量上的“有”升级到价值上的“优”,积极追求精神价值、审美价值和市场价值的有机统一,坚守和彰显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尊严和品位。

  锤炼思想深度,有内涵地发展文化。具有深度的思想结晶是文化发展的关键内核,也是作品能够经受历史检验的深厚底蕴。我国是一个充满思想智慧的国度,富民为始、民齐则强、天下为公、道法自然、贵和执中、澹泊明志、事上磨练等思想精华,都对人类思想发展作出重大贡献,都是文化发展的成就和资本。要通过各种灵活方法,普及弘扬思想文化成果,融入当代文化创造,寓思想之深邃于表达解读之浅显之中,增添文化建设的思想动力。

  尊重民众权益,有活力地发展文化。文化发展既是“为”人民,更要“靠”人民。政府、精英和大众是文化建设的不同主体,都有参与文化、创造文化的权利和空间。只要能够创造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就是文化建设的成就。要开放、包容、多元地保障文化民生,激发民间文化固有的亲和力和魅力;深化开展全社会的美育普及,在消除“文盲”之后继续攻坚消除“美盲”的艰巨任务,以社会文化的整体陶炼和质性优化,提升社会大众的文化鉴赏力、创造力;以百花齐放、精品迭出的民间形态,为文化发展输入不竭活力。

  精研资源要素,有创意地发展文化。文化资源的特色和优势,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特个性、鲜明标识,是原创产品的创意来源和核心要素。例如,走在数字化前列、具有世界范围内唯一性优势的“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优质资源,内蕴深厚、堪称浙江文化根脉灵魂的浙学本土资源,南宋时成为全国中心、以制作精良闻名于世的雕版刊印版画等特色资源,洞头民间自发研制的“海陶”创新资源等,都是蕴涵丰沛创意因子、可为文创产品提供优质要素的文化宝库。

  【作者为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浙江日报 理论周刊 00009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 铸就深厚精神力量 2022-12-19 浙江日报2022-12-1900003 2 2022年12月19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