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15中国角浙江主题日拉开帷幕——
一只猫头鹰、一片叶子……它们向世界讲述绿色浙江故事
本报记者 胡静漪 通讯员 葛旭
这几天,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二阶段会议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北京时间12月10日,正是中国角浙江主题日。
猫头鹰、一片叶子、古碑……你一定想不到,这是浙江省代表团在浙江主题日上分享的故事主角。这些主角,带来了怎样的浙江生态故事?
织就濒危物种保护网
政府主导,是故事的硬核开头。
全省层面,一批“兜底”工程织就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网。活动展播的宣传片讲述了“神话之鸟”的故事,中华凤头燕鸥曾经60多年不见踪迹、近乎灭绝,后于2004年在象山神秘现身。多年来,浙江省林业局、浙江自然博物院、多家自然保护区等单位开展种群恢复工作。如今,在象山和定海繁殖的中华凤头燕鸥成鸟占全球的85%以上。
如何让濒危物种“一个都不能少”?浙江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总站站长王翔说,浙江正重点实施35个珍稀濒危物种抢救保护,在国内率先开展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保护基地建设,促进濒危物种种群扩大或重建。同样成效显著的是德清下渚湖的朱鹮,14年来种群数量已从10只扩繁到669只。
今年,一项囊括所有举措的行动计划——《浙江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正在修编。已完成的中期评估显示,2011年至2020年,全省自然保护地数量增加50%以上,85%的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保护名录内畜禽遗传资源实现“应保尽保”。
“我们将根据现实情况优化调整目标与行动,有效指导2030年前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郎文荣说。
在基层,各种创新“微保护地”和自然场景深度融合。“蕨类绿道”“中华水韭池”“鸳鸯湖”……作为全国首个生物多样性友好乡镇试点,宁波市海曙区龙观乡已搭建20多处生物多样性保护小型基地,安装300多个人工鸟巢、人造灌木丛、“昆虫旅馆”等,为林间生物提供休憩场所。
为将生物多样性保护内容融入城市建设的各类规划,多地已着手编制标准。成果发布环节,金华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陈蕾妍带来磐安县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市建设标准。龙观乡党委书记虞挺则介绍生物多样性友好乡镇地方标准。“现在美丽乡村建设、重大区块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我们都会考虑生物多样性元素。”他说。
全民参与守护绿色
活动展播的宣传片里,大眼睛、毛茸茸的猫头鹰正和“房东”亲昵互动。
这是一幢位于松阳山林里的黄泥老房。30年来,户主不搬迁、不翻新,就是为了阁楼里一代代猫头鹰“租客”顺利产卵、孵化、育雏。
让浙江生态故事生动起来的,正是公众的广泛参与。“去年,丽水市广播电视总台开启网络直播,有几十万粉丝一起守护鹰妈妈育雏,它们已成了丽水的网红。”丽水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雷金松说。这些年,庆元县里地村为鸟儿准备柿子树“食堂”、瓯江边各界人士为蓝喉蜂虎组织守护队,当地人对此津津乐道。
衢州市生态环境局局长钟战铁,讲述了当地“三块百年古碑”——“荫木禁碑”“放生河碑”和“禁采矿碑”的故事,它们是当地先民为禁伐、禁渔和禁采订立的乡规民约,体现着民间质朴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石碑上的碑文更像是一部较为完整的地方性生物多样性法规,这种文化传统已经成为许多人的自觉行动。”他说。如今,衢州诞生了民间河长护渔队、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等民间社会公益组织,建成了禁捕水域全覆盖的协助巡护队,将继续延续历来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传统。
民间组织代表也分享了实践经历。杭州原乡野地生态保护与研究中心创始人沈秋介绍,作为专业顾问团队,他们不仅协助政府、企业、基金会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也通过编写科普读物、举办观鸟大赛等加大宣传力度。“‘原乡’取原生态的家乡之意,我们希望大家共同保护物种和它们的栖息地。”她说。
“从浙江的实践和成效来看,我们认为生物多样性主流化是基础,全民价值认同是前提,金融支持是保障,社区参与是关键。”昆山杜克大学环境研究中心环境科学助理教授李彬彬这样总结。
可持续的价值转化
金华“两头乌”为何叫“熊猫猪猪”?现场很多人都很好奇。
原来,上世纪80年代以后,受外来猪种的猛烈冲击,“两头乌”母猪存栏量不断下降,一度濒临灭绝。金华启动“两头乌”种质资源保护工作,先后建设数字保种库、开展“两头乌”冻存体细胞克隆研究、建立多层次保种体系。今年,“两头乌”已成为品系保存最全、保种规模最大的浙系特色畜种。通过畜牧业转型升级和文旅业开发,当地正实现一二三四产融合发展。
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物资源,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在现场,安吉县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何晓红介绍:“为了维护安吉白茶的茶园生态系统,我们规定坡度25度以上不允许种植。”茶园顶上保留原始植被,行道套种香榧、杨梅和景观树种,把茶园变花园、茶园变景区,才能让“一片叶子持续富一方百姓”。
去年以来,安吉还探索实施竹林碳汇交易改革,并建立全国首个县级竹林碳汇收储交易平台,让生物资源不再只是消耗性资源。目前,收储的87万亩毛竹林每年可产生碳汇量112万吨,为村集体带来1600余万元收入。
保护与收益并行不悖,还需要机制创新。钟战铁讲起钱江源国家公园的地役权补偿机制和社区共管机制。由于国家公园权属复杂,集体林占比超过80%,当地通过集体土地地役权改革,制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等配套政策,实现供役地人权益和生物多样性“双保障”,这一做法也成为COP15第一阶段会议中19个“生物多样性100+全球特别推荐案例”之一。
围绕浙江实践,李彬彬课题组归纳了生物多样性价值实现赋能共同富裕的十大典型路径,比如,生态补偿、地役权改革、农业和粮食生产、海洋牧场等,她说:“我们相信,浙江的实践能为中国其他省份乃至其他国家,在通过生物多样性保护来协同实现贫困缓解、经济发展和共同富裕中提供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