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里刨金,要靠全社会齐吆喝
逯海涛
缙云爽面、三门青蟹、两头乌烤肠……光听听名字,浙江人的DNA就已经动了。这些土特产里,有着香喷喷的“浙江味”“家乡味”,今后,还要添一层“共富味”。为推进山区26县农(副)产品销售,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近日,浙江省乡村振兴局公布了30个农(副)产品为浙江省第一批“263共富农产品”。
为什么是“263”?它指代的是山区26县和金华市婺城区、兰溪市以及台州市黄岩区两区一市。这些区、县(市),大部分地处山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满地域特色的农(副)产品,正是他们的资源禀赋和先天优势。山区的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的扎实推进,“三大差距”的弥合缩小、以产业撬动全面乡村振兴……“面”上的工作,需要具体的“点”和抓手,聚焦山区县的长板,正是破题作答的关键一笔。
以往,这些山区县的优质农(副)产品都是各自为战,能多大程度上出圈,得看天资、看努力,还要看一点运气。比如庆元的香菇,从浙西南的边陲小城,靠着品质、不断拓宽的渠道和越来越方便的交通,走进了全国各地的大型商超,并且赶上了这波火锅潮,成为国人餐桌上的“常客”。而有的农(副)产品,尽管底蕴深厚品质优良,但是知名度和客户群体仅限于当地,或者身处外地的家乡人,亟需打开市场局面。
地里的“土疙瘩”要想变成“金疙瘩”,就要把这些各自为政的土特产资源整合起来,握指成拳整体运作。需要探索突破线上多渠道营销,持续稳定增加农(副)产品的销量,拓宽销售渠道,推动农(副)产品全产业链开发,形成规模优势和品牌效应。比如,各结对帮扶单位食堂食材采购预留一定比例份额给予“263共富农产品”,让这些优质农(副)产品找到稳定销路。而通过统一标注“浙江省‘263共富农产品’”字样,加强品质把控,防止出现低质高价、以次充好现象,并且开展回访回检,动态调整名录,防止挂了“牌子”就想着躺赢、不思进取。
传统的帮扶、帮卖等形式之外,用市场化手段打造品质联盟,无疑更为科学也更可持续。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也可以嫁接现代管理理念、品牌营销方式,让这些农(副)产品不再是包装简陋、品质参差的“山货”“土货”,真正形成一条现代化标准化的农(副)产品产业链。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缩小“三大差距”,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就如同制作一条长视频,只要找到其中的“关键帧”,这条视频就有了节奏和筋骨,最终便能够成为一条画面优美、韵味动人的视频。让优质农(副)产品“抱团出圈”,牢牢抓住产业和增收这两条主线,无疑是值得肯定的尝试。
当然,“263共富农产品”在不断破圈的过程中,需要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合力相助、共同吆喝。更为重要的是,除了外界的助力,还要激发内生的动力,真正用品质和服务赢得顾客和口碑,把“263共富农产品”打造成有浓浓“浙江味”的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