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市灵洞乡:转型升级 致富乡村
朱 窈 蔡 睿
“今年上半年,灵洞乡14个行政村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6200万元、经营性收入2700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1000万元以上行政村1个,500万元以上行政村1个,100万元以上行政村2个,50万元以上行政村4个。”这是兰溪市灵洞乡交出的答卷。
亮眼的成绩来自于优势的把握、资源的融合、产业的发展。近年来,灵洞乡在转型发展的道路上蹄疾步稳,去年全乡实现财政收入7.4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73.7亿元,稳坐兰溪市经济总量的“头把交椅”。
循溯灵洞之“兴”,不难发现,“兴”来自于灵洞乡融汇于其中的文化根脉,在时光的打磨下迸发出奋进、联结、感恩的强大力量。
“饮一瓢长河之水,知一方山川之味”。灵洞坐拥“全国洞府泉流航游之冠”的地下长河,四季泉涌不断,途经兰江、富春江、钱塘江,最终流入广阔的东海。
向前看,向更高处看,向更远处看。灵洞人的拼搏之路正如地下长河之水,穿过千难万阻,奔流到海不停息。
在泉水的滋养和影响下,承“地下长河”之源的洞源村可谓是灵洞发展的一个剪影。1980年,洞源人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开山挖矿创办水泥厂,迈出了走向富裕的第一步。1985年,顺应形势淘汰了3万吨以下的土立窑,新建洞源水泥二厂。
由于技术力量弱、管理水平低,洞源水泥二厂投产4年,累计亏损623万元。“最早办厂的20万元是全村集体烧石灰攒下来的,还有20万元来自银行贷款。”洞源水泥二厂首任厂长章广勤回忆当时的压力,仍记忆犹新。“当时,拼是唯一的选择,大家果断克服了困难,统一了思想,坚定了信心。”洞源水泥二厂坚持试行风险抵押承包责任制,顽强“杀”出了一条“生路”。承包3年,水泥厂成功扩容至年产23万吨,实现利润2500万元,村集体经济积累达到1700余万元。
1994年,洞源村从穷山沟成功“逆袭”成为兰溪市首个“亿元村”。那个在洞源村生根发芽的水泥二厂也在不断的蝶变中,发展为中国水泥产业屈指可数的龙头企业——红狮集团。经过20多年发展,红狮集团已成长为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和国家重点支持的12家全国性大型水泥企业之一。在国内10个省及老挝、尼泊尔、印尼、缅甸等国家拥有50多个大型水泥工厂,产能1.06亿吨,员工1.7万人,总资产625亿元。
拼搏奋进的精神,积蓄了灵洞人的“源头活水”,沉淀了精彩的现在,也在历久弥新中孕育了更加美好的未来。在章广勤、赵璧生和章树根等老一辈创业者的示范带动下,灵洞人走出灵洞求发展,如涓流汇海般闯向更加广袤的天地。据统计,全国由灵洞人创办的水泥建材企业多达170余家,遍布福建、湖北、陕西、江西等20多个省份。
资源禀赋不同造成村村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一直是灵洞乡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短板。灵洞的发展起步于“靠山吃山”,矿石资源带动了一批村先富起来,也成就了蓬勃发展的水泥产业。
从矿石到水泥,是从破碎、粉磨到煅烧、凝结,原石经过分解重组,更加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创造了更大的经济价值。
去年,针对乡域发展不均衡的现状,灵洞乡党委审时度势,制定了“村村对接、村企帮扶”机制,大力开展强村(企)帮带、共建共富活动。其中,洞源、白坑、西山寺三个富裕村分别结对板桥、方下店、方村等三个经济薄弱村,通过闲置资源,为各结对村每年增加10万元的保底收入。
“组织能力建设、发展水平的提升,相较于物质富裕,是更高层级的富裕。”灵洞乡党委书记严肖军说,灵洞乡党委牢牢树立“党建强、发展强”的理念,以组织共建推动理念重塑,根本上提升了村两委开拓创新、发展集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
“去年,西山寺村与我们村结对,改变了我们村集体资产经营思路,让我们意识到只有抢抓项目建设机遇才能使资产效益最大化。”灵洞乡方下店村党支部书记赵福荣说。随后,他们以兰溪港方下店码头建设为契机,向兰溪市交投集团投资300万元,短短一年间,为村集体增加收入30万元以上。加上其他物业租赁、购买劳务等收入,预计2022年全年经营性收入70万元,同比增长4倍以上。
乡贤荟萃是灵洞乡转型发展的重要资源优势。
不管走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走出去是为了更好地反哺家乡。灵洞企业家怀有一颗饮水思源、心系故土的眷眷之心。
一直以来,灵洞乡贤大力支持乡村振兴和社会公共事业发展。2020年,兰溪市成立乡贤人才基金,用于支持教育、卫健事业发展,总募资金达4.8亿元,9位灵洞乡贤认捐2.3亿元。今年初,浙江红狮在兰溪市委引领下,落地助富资金1000万元,每年为企业周边5个行政村创造年收入150万元,有力推进了村庄均衡、可持续发展。
“比起直接的资金支持,提供发展的机会更加具有可持续性。”“我生长在灵洞,了解灵洞人,我相信家乡人加入集团,能够凝聚更大的工作合力,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红狮集团负责人表示。一直以来,红狮集团始终坚持本地人才优先的引才原则,促进本地务工人员就近就业,集团员工中兰溪员工约占69.9%,其中灵洞员工约占16.7%。
此外,辖区内双狮、立马、华西等一批企业尤其注重残疾人劳动权益的保障工作,累计安排150位残疾人就业,不断提升低收入人群的幸福感和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