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脉长河水 悠悠赤子情
——简析电视剧《运河边的人们》
戴清
俯拍空镜中运河玉带般迤逦,古镇、里弄、石板桥与烟火人家,柔美舒缓的音乐令人心怡……电视剧《运河边的人们》有水乡温婉的韵致,更富含时代激荡壮阔的气息。围绕运河治理,全剧构织起交织错综的矛盾冲突,也贯穿着情、义、理、法的多方较量。在丰富的人物形象塑造中,作品散发出浓郁的地域风情,蕴涵着运河文化的独特魅力与美丽中国的生机活力。
探寻运河治理的发展路径
《运河边的人们》围绕东江市大运河治理与保护这一核心事件展开,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生动书写了一个新时代的运河故事,其中巧妙贯穿了经济发展的新理念、生态保护的新思路与民生建设的新议题,涉及绿色低碳环保、企业转型升级、历史古迹的保护、失业人群再就业、运河旅游开发、城乡共同富裕等丰富内容。
剧中,创作者通过诸多散点事件来深入呈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角力冲突,如大运河周边企业的搬迁直接导致企业经营成本提升、工人失业风险增加等问题,企业资方与工人、企业与环保部门等多方矛盾一触即发;在运河的“亮灯工程”中,领导李静山的“拉斯韦加斯”方案和下属路长河的“水墨丹青”方案展开正面角逐,本在市办公会获得压倒性支持的李静山并没有动用权力就此拍板,而是拿出小样交给群众去评判,“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道出了时代心声,他们的分歧不在于个人水平高下的较量,而是对生态保护与运河治理最优路径的探寻与思考。
张力冲突中的人物群像
如该剧的编剧马继红老师所说:“好剧的生命力始终在人的鲜活。”该剧塑造了多位个性突出的人物形象。男主路长河个性耿直、棱角分明,路长河的执拗看似不通人情,却是最可贵的精神亮色,他对原则的执着坚守正是对国民性中的模棱两可、和稀泥、“会做人”等陋习最强劲的对抗力量。剧中,他与违规运载化学品的货船死磕到底,他会为捍卫来之不易的治理成果三番五次找偷排污水的国有大厂讨说法,更会在得知北京来的童部长要视察收到环保局高额罚单的企业后“不合时宜”地出现……大运河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卫士,才能重新焕发生机,也才谈得上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的建设。
男二号周海涛与路长河不同,他精明圆滑,经常使用“小手段”与政府讨价还价,但作品并没有采取二元对立的简单模式来把握这个人物,而是凸显了他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坚守底线,又挖掘了他在人性与情感上的复杂性,揭示出人物在利益、地位与情感之间的纠结与选择。
与男性角色命运的起伏变化相比,出场时安稳贤淑的女主梁子言的经历更加跌宕坎坷,也最出人意料。从出身优渥、岁月静好,到被陷害锒铛入狱,经受母女疏离、出国深造,再到付出艰辛代价的成长蜕变,她的人生给人以启示,也令人唏嘘省思。
剧中,大运河是母亲河和生命之河,她既是背景,更是全剧潜隐的中心,围绕着保护她还是破坏她,政、商、学、工等不同行业、各色人等因缘际会,营构出错综复杂的人情、义利与法理冲突,为人物群像的丰富性提供了可能的背景,也表现出创作者对中国人情社会的深厚洞察力。
地域风情与文化的丰富表达
剧中路长河有句话说得好:“一个没有个性的城市,是没有灵魂的……看得见山,看得见水,能记得起乡愁。”剧中人如在画中,水中倒影、粉墙黛瓦、旧式民居、延伸至河水中的石阶、精巧的石板桥、或直或曲的老弄堂……无不散发着浓郁的水乡风情,也浸染了钟灵毓秀的运河文化。剧中,大运河是母亲河,也是生命之河,承载着丰富的运河文化:民俗、饮食、服饰、建筑、漕运、现代科技以及生态文明错综交织,共同丰富着、建构起运河文化,地域风情与运河文化为故事增添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和隽永氤氲的艺术风姿。
运河文化更映射出时代社会变迁与百姓的生活图景,随着剧情推进,运河边的人们在运河沿岸治理、企业转型提升与大运河遗产保护过程中也面临着工作转型、生活转变以及心理不适应等诸多问题,透视出传统伦理和现代发展理念的碰撞,经历了转型阵痛的沿岸人民最终选择与孕育滋养他们的运河母亲同呼吸、共进退,昭示出中华儿女重大局、知变通、看长远的生存智慧,也与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的现代生态文明蕴涵形成了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
该剧的某些段落对情感戏的把握有些生硬,如路长河和乔雨不打不相识,在剧中渲染得有些过度;路长河与乔雨、周海涛对梁子言四个人之间的情感关系有些段落给人以硬性拉扯之感。(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中宣部文艺局阅评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