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振信心需要长短结合标本兼治
编辑 吴晔 周宇晗
近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张军扩在“2022青岛·中国财富论坛”上指出,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一个需要高度重视和解决的问题是市场主体信心不足。
张军扩认为,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2.5%,已经是一个来之不易的不错的成绩。但相关调查显示,企业发展信心指数较低,不少企业调整或延缓了投资扩产计划。市场主体信心不足,不仅会影响短期需求和短期增长,更影响中长期发展后劲。尤其是企业预期和信心具有循环加强和自我实现的特点,不论实际情况是好是坏,只要普遍预期不好,实际情况可能就会变糟;相反,如果普遍预期乐观,实际情况可能就会好起来。另外,市场主体信心不足也有可能成为经济社会风险的重要诱因。所以,信心比金子更重要,稳增长必须首先稳信心。
张军扩表示,市场主体信心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因此应对之策必须长短结合、综合施策、标本兼治。当下主要应从以下五方面着力:
一是以科学的态度精准高效地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短期来讲,疫情是影响市场主体预期和信心的最大不确定因素。所以,下半年稳增长、稳信心,科学精准的疫情防控仍然是关键。首先必须全面理解和切实贯彻中央提出的“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精神和要求,切实做到统筹兼顾,严格落实“九不准”,坚决杜绝层层加码,尽量减少疫情防控对经济社会正常运转的干扰。同时,我国的疫情防控政策也需要根据疫情特点和形势变化不断进行动态优化和调整。
二是扩内需的政策要持续用力。要提振市场主体信心,不仅要通过各种救助措施帮助市场主体渡过难关,更需要促进需求恢复,让市场主体有订单、有收入、有钱挣。为此,首先要继续抓好已出台政策的落地见效,包括贷款延期付款政策、稳岗保就业政策、降成本政策、购房信贷政策等。其次要努力保持扩内需特别是促投资的政策力度。
三是要着力提升政策的透明性和可预期性。现阶段,无论是促进经济绿色低碳转型、防止资本无序扩张,还是房地产去杠杆控风险、调整收入分配促进共同富裕等,都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和必须之策,但这些政策的调整,都会导致相关企业的运营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并对其竞争力状况、盈利水平等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因此,政策的调整,需要充分考虑对企业的影响,政策的颁布要有一定的提前量,从而给相关企业的调整留下一个必要的合理的过渡期。
四是优化营商环境要进一步走深走实。当前相关工作还存在进步空间,尤其是一些较深层次的问题需要突破。比如一些领域还存在较为严重的所有制歧视问题,一些地方“新官不理旧账”、拖欠企业账款等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等。要加强理论创新、夯实制度基础,通过深化改革来破解。
五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推动关键领域改革开放取得更多更大的突破性进展。改革开放可以说是影响市场主体信心最大和最根本的因素。7月28日中央政治局会议特别提出,要以改革开放为经济发展增动力,并从国企改革、平台经济整治、深化对外开放等方面提出要求,相信也可以对提振市场主体信心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