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中国共产党人
伟大建党精神的生动教材
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编辑 周宇晗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生动记录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伟大实践,集中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生动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的壮丽画卷。在这幅画卷上,突出的亮点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气质、精神品格、精神风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而这一精神谱系的源头是革命先驱在创建和发展中国共产党过程中形成的伟大建党精神,即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
一、伟大建党精神的马克思主义之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参天大树之根本,是我们党和人民不断奋进的万里长河之泉源。”我们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源泉和思想基础。
第一,马克思主义是具有深厚科学基石的真理性理论,是富有远大理想的科学理论。正是这一理论品格孕育了我们党“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精神风范。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从而为人类未来指明了方向。马克思创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阐明了共产主义理想的科学性,指明了人民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
我们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坚持的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真理性以及理想的远大性。《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指出:“马克思主义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始终是有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的党。这个理想信念,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第二,马克思主义是为人类求解放的理论,是探索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迈进的革命性、现实性理论。正是这一理论特质孕育了我们党“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精神风骨。
马克思一生颠沛流离、贫病交加,但他初心不改、矢志不渝,为人类解放的崇高理想而不懈奋斗,成就了伟大人生。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理想和远大使命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命运。《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指出:“在近代中国最危急的时刻,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
第三,马克思主义是具有揭示世界本质和改造世界强大力量的革命的理论,是具有伟大斗争精神的理论。正是这一理论气质孕育了我们党“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品格。
斗争,这是马克思一生的生动写照。恩格斯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太阳报》编辑斯温顿在拜访过马克思后说:“我用下面这样字字千钧的语句向这位革命家和哲学家提问:‘什么是存在?’他眼望着我们面前咆哮的大海和海滩上喧闹的人群,一瞬间好像陷入了沉思。对我问的‘什么是存在?’这个问题,他用深沉庄重的口气回答说:‘斗争。’”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我们党依靠斗争创造历史,更要依靠斗争赢得未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第四个专题就是“坚持敢于斗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斗争精神》一文指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是在斗争中成长和壮大起来的,斗争精神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不断增强进行伟大斗争的意志和本领》一文指出:“我们必须把握新的伟大斗争的历史特点,发扬斗争精神,把握斗争方向,把握斗争主动权,坚定斗争意志,掌握斗争规律,增强斗争本领……不断夺取新时代伟大斗争的新胜利。”
第四,马克思主义是具有真挚人民性的理论,是坚定捍卫人民利益的理论。正是这一理论性质养育了我们党“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精神气质。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无论从情感上还是从理性上,无论从立场上还是从归宿上,都与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融为一体,反映和代表他们的根本利益和要求。
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与对党、对人民的忠诚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指出:“理想信念坚定才能对党忠诚,对党忠诚是对理想信念坚定的最好诠释。”对党忠诚就要对人民忠诚,这两者是完全一致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指出:“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反之,我们将一事无成,甚至走向衰败。”
二、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在不断丰富发展
伟大建党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中,习近平总书记阐述了一系列重要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同困难作斗争,是物质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对垒。”
第一,在缅怀历史的过程中总结了伟大抗战精神。2020年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概括总结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的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付出了无数鲜血和代价换来的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第二,在抗击疫情过程中形成了伟大抗疫精神。2020年9月8日,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概括总结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他指出:“伟大抗疫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伟大抗疫精神使我们进一步认清了人民至上的真谛。
第三,在回顾峥嵘岁月中诠释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2020年10月2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概括总结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他指出:“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必须永续传承、世代发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使我们无比珍视国家利益、无比珍视世界和平。
第四,在消灭绝对贫困进程中形成了脱贫攻坚精神。2021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伟大斗争,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中国人民意志品质、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充分彰显,是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精神力量。
第五,在冬奥申办、筹办、举办的过程中形成了北京冬奥精神。今年4月8日,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冬奥申办、筹办、举办的过程中,共同创造了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北京冬奥精神。”北京冬奥精神是新时代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
此外,新的伟大实践正在孕育着新的精神。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八师石河子市调研时强调,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为推动新疆发展、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国家边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兵团人铸就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用好这些宝贵财富。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有源头但没有尽头。我们要用好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将伟大精神转化为奋进新征程的强大动力。
【辛向阳:特约研究员,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研究员】